進入三季度之后,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外需求都有所走弱,部分經濟指標趨于下降。近期宏觀政策趨于積極,貨幣政策穩健趨松,從10月15日起將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財政政策著力于基建投資,將有助于內需改善。隨著各項改革措施逐漸推進,中國經濟具備平穩增長的潛力。
從支出法來看,三大需求增速均有所放緩。首先,外需不確定性陡然增加,影響我國出口增長。8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9.8%,近5個月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其次,投資增速持續探底,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難度加大。1-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3%,是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第三,消費增長穩中略緩,7月、8月消費增速分別為8.8%、9%,剔除價格以外的實際消費增速僅有6.5%、6.6%。
從生產法來看,生產耗能和產值增長放緩。1-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增速比上半年下降0.2個百分點,7月、8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1%,工業產值增長放緩,預示經濟增長可能減速。
從收入法來看,企業利潤增長有所放緩。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6.2%,增速比1-7月份放緩0.9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下降。從利潤增長的行業來看,新增利潤主要來源于石油、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這些行業利潤增長主要受到價格上升的抬升作用,并不意味著真實的產出大幅增長。隨著價格上漲抬升作用逐漸減弱,未來企業利潤增速將逐漸放緩至個位數。
無論從經濟核算的哪種方法來看,今年三季度之后經濟下行壓力都有所加大。外需回暖是支撐去年中國經濟增速回升的關鍵動力,當前外需走弱的不確定風險加大并且難以短期扭轉,穩定經濟平穩增長的著力點應該在內需領域。然而從內需狀況來看,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近期都有走弱跡象。內需走弱與當前處于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特殊時期有關,也與前期主動宏觀調控有關。上半年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去杠桿的政策總基調下,資金供給環境偏緊,導致企業資金壓力加大、實體經濟融資難度和成本上升,是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增速持續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當前內需走弱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壓力加大,一定程度上是主動防風險、調結構、促轉型帶來的影響,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消失。隨著宏觀政策趨于積極,仍然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長。
貨幣政策穩健偏松格局已經確立,首要任務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央行宣布,從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以置換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這是今年第四次定向降準,適應了當前經濟的變化,是當前貨幣政策的恰當選擇。前文分析了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前期金融去杠桿帶來融資渠道受到擠壓,有必要優化流動性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當下我國準備金率的操作空間相對較大,適度調低準備金率釋放增量資金,可以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供給,提升經濟創新活力和韌性,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確保經濟平穩運行。下一階段可能會著重圍繞控制融資成本和防范企業信用風險擴大,進一步部署定向支持政策組合。不排除年內繼續實施定向降準的可能,以推動銀行負債成本降低,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普惠金融等領域的定向支持力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央行仍將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總基調。雖然政策重心似乎逐漸從上半年的去杠桿轉向穩增長,但并不是全面寬松、大水漫灌,政策微調不意味著轉向。就這次降準帶來的凈投放量來看,貨幣政策更加注重定向調控和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和推動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未來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宏觀政策調整之后,如何才能落到實處。銀行體系流動性將趨于合理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有望適度增長,這時候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避免金融系統“堰塞湖”現象,關鍵在于疏通宏觀調控傳遞到實體經濟的渠道。
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往往是不夠的,并且過度的貨幣政策刺激將引起泡沫風險和杠桿壓力上升。因而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發力,做到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統一。實際上,8月之后財政政策就趨于更加積極,財政政策力度逐漸加大,著力點在于促進基建投資,改善內需。加快財政資金撥付和支出進度,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改善基建投資資金來源。隨著PPP項目清理工作收尾,未來項目庫金額和數量將趨于穩定甚至回升,有助于基建投資企穩。
此外,今年促進開放、增加進口、提高消費者福利的政策頻繁出臺并不斷釋放效力,將對消費起到提振作用。下調和取消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通過擴大進口把消費端留在國內,將促進消費增長。7月之后整車和零部件進口關稅大幅調降,對未來汽車類消費增長帶來積極作用。個稅改革穩步推進,降低個人稅收負擔,將對消費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西方國家逆全球化思潮涌現的國際環境中,我國堅持開放態度,今年已經多次出臺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措施,未來要進一步營造全面開放新格局,獲得新的全球化紅利。
隨著以上措施逐漸釋放效力,中國經濟具有較強的韌性,仍然存在保持平穩增長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