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市投資者呈年輕化趨勢,知識水平提高,權利意識增強;價值投資理念逐步形成,但非理性投資行為仍然不容忽視;獲取信息渠道發生變化。
這是目前A股市場投資者群體所呈現出來的三大特征。筆者認為,以上三大特征,看似獨立,其實是有密切聯系的。而根據這三大特征,我們做好投資者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首先,是新入市投資者呈年輕化趨勢。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新入市投資者中,30歲以下占比55.8%,超過新增加總數的一半。
筆者認為,投資者呈現年輕化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方面,這些年輕的投資者,知識水平相對來說要高,統計數據顯示,高中以上學歷的自然人投資者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占比近六成,其中半數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歷。
因為年輕,所以對資本市場的了解也相對要多一些,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相對來說要強一點。但是,也正因為年輕,投資經驗相對來說可能會少一點,在投資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思考可能不會那么深入。
所以,對于這些年輕投資者的保護和教育,筆者認為還是要放在讓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如何冷靜思考這一層面,進而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全面提升風險意識。
其次,價值投資理念逐步形成,但非理性投資行為仍然不容忽視。
原因何在?筆者認為是多方面的。比如,投資者過度自信,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同時,缺少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
據交易所調查,2017年長期價值投資者占比26.5%,較上年提高5.5%,成為占比最高的投資風格類型;但相比于機構投資者,中小投資者更加偏愛交易小盤股、低價股、高估值股和績差股,2017年中小投資者對上述股票的交易偏好系數均在1.2以上,而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偏好系數均小于1;2017年只有8.5%的投資者為抄底型投資者,46.9%的為追漲型投資者。
對于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投資者保護的側重點在于,告訴他們非理性投資行為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同時,要鼓勵投資者長期投資、價值投資。
另外,還要大力培育、發展機構投資者,引入更多長期投資者,優化投資者結構;要豐富適合投資者的理財產品,滿足不同投資者多元化配置資產、分散風險的理財需求。
第三,獲取信息渠道發生變化。
統計顯示,以專業財經網站及其對應手機客戶端為代表的網絡媒體逐漸占據主要地位,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作用弱化。據投服中心2018年調查,投資者信息渠道中,網絡媒體占比57.7%,傳統媒體占比20%。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媒體不斷崛起,一有最新消息,就會通過各種渠道在第一時間推送,因此,獲取投資信息渠道發生變化,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如果想要獲得權威的信息,還是依然要通過權威的傳統媒體。這一點,是新媒體無法替代的。
我們可以細細回憶,如今,市場上的一些不實信息,最早都是通過什么渠道發出來的?尤其是部分不負責任的自媒體,聽風就是雨,不加以核實就隨手發出一些不實的消息,對市場產生影響。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投資者保護要側重于告訴大家,如何獲取正確、權威的信息,如何辨別虛假信息,不要隨隨便便相信市場上流傳的任何一條“有用”的、“重磅”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