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產業版圖,正因廣深港高鐵的貫通而悄然重塑。
9月23日清晨,兩列高鐵列車相向而行,一列從香港西九龍站駛出,一列經由深圳北站出發,實現了香港與內地高鐵網絡首次意義上的接軌。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廣深港高鐵開通兩日即實現出境60432人和入境61775人。
數據不僅見證了廣深港高鐵帶來的旺盛人流,更彰顯了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在互聯互通上的巨大需求。廣深港高鐵途經的深圳、東莞、廣州、佛山(臨近廣州南站)等城市,早已超前謀劃,以期把交通流轉化為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和產業流,充分放大廣深港高鐵帶來的“產業紅利”。
受訪專家表示,高鐵通常能夠帶動一片區域和一群城市快速發展,廣深港高鐵恰恰將中國最活躍、開放和自由的灣區地帶聯系到一起,途徑之地與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也十分契合,未來憑借高鐵將形成一條全球創新和產業鏈條。
高鐵帶來新產業紅利
從時速幾十公里的廣九鐵路,到時速300公里的廣深港高鐵,鐵路把香港同內地的距離一步步拉近。
鐵路還將沿線的產業版圖一一改變。此前的廣九直通車,常被形容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鐵路紐帶。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列車帶著港商的資金和訂單源源北上,逐步將香港的輕工制造業搬遷至珠江三角洲。
據不完全統計,在改革開放40年間,港企和港商順著廣九直通車北上入粵,僅香港一家就獨占廣東省外資利用額的70%,廣州、東莞、深圳三城引入港資至少1700億美元。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分析稱,廣九直通車確實在早期通過“前店后廠”模式為廣東帶來了大量資金和技術。但現在恰逢廣東進入自貿區時代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橫空出世,珠三角已經進入產業轉型關鍵期,香港的科研資源、金融等專業服務、國際化人才等再次成為被爭搶的高端資源。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廣深港高鐵北起廣州南站、南至香港西九龍站,高鐵途徑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下稱“廣深莞佛”)等城市廣早已超前布局,謀劃抓住這一發展機遇。
在胡剛看來,不論是香港還是珠三角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科技和高端服務產業成為各個沿線城市提早布局謀劃的重點也在情理之中。
距離廣州南站車程僅10分鐘的佛山三山新城,早在2015年初就被規劃成為佛山的“香港城”,瞄準承接香港的科技創新、高端服務、文化創意等資源。
作為著名僑鄉,不少港澳知名人士祖籍佛山,香港與佛山之間的交流也一直緊密。按照佛山南海區的規劃思路,佛山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而廣深港高鐵沿線的廣深則是創新中心。
2017年,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梁振英曾率團考察佛山,首次提出了“香港+佛山”模式,要一起面向全球、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同年6月,佛山市委、市政府就提出“香港+佛山”在7大領域11個重點合作項目。
高鐵沿線的光明城站位于深圳光明區(原光明新區),在深圳科技創新核心強區(南山)和東莞著力打造的未來科技創新中心(松山湖)之間。這里也被規劃成為廣州、深圳、香港高端要素和人才資源的集聚地。
根據《光明新區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隨著粵港澳合作逐步推進,光明將成為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聚集地。這里布局了科學城、中山大學·深圳、光明云谷和光明小鎮等項目,集聚了一大批如華星光電、歐菲光、杜邦、萬和、藍思旺等知名港資企業、合資企業。
三山新城和光明區只是廣深莞佛超前謀劃科技和高端服務產業的一個縮影。慶盛站附近的廣州南沙區慶盛板塊被定位為現代服務業國際合作區,與香港的優勢完全契合。深圳更是在福田站附近打造了河套—福田保稅片區,與香港共謀“深港最佳合作地”。
胡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廣深港高鐵帶動的產業紅利逐步釋放。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產業版圖,正因廣深港高鐵的貫通而被悄然重塑。
創新鏈條加速形成
也有專家稱,此時談廣深港高鐵帶來的產業紅利為時尚早,沿線城市最先享受到的是人才紅利。
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高鐵帶動的首先是人的流動,而廣深港高鐵通車之于人才自由流動作用巨大。
以廣九直通車類比,自1997年香港回歸時增至每天6對通車班次,至目前已實現每天12對,單程行車時間縮短至1小時55分左右,年客流量也由最初的30多萬人次增加至2017年的360多萬人次。
“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就為香港高端研發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地區選擇。”郭萬達認為,將有助于深港兩地的技術、信息、人才等創新資源自由流動、加快流動。
胡剛也認為,人流是科技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基礎。通過人流勢必會帶來信息流,而信息自然會帶來投資的機會,由此資金和產業就會源源不斷涌進來。當前廣深莞佛各地應該先留住人才,因為人的加速流動對于創新產業有很大作用。
胡剛還提出,實際上廣深港高鐵途徑之地與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契合,廣深港高鐵對大灣區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帶來了便利。他拿東莞舉例,東莞憑借近年來在松山湖的布局,探索出一條“香港研發+東莞轉化”以及“香港服務+東莞制造智造”等發展方式。
由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領銜打造的世界級機器人產業園區落戶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項目,已經開始孵化眾多創業團隊。莞港兩地合作模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向金融服務、服務外包、科技服務、商貿會展等領域不斷延伸。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7月,東莞有來自香港投資的企業7403家,累計吸收合同外資576.9億美元,占全市61.5%,累計吸收實際外資438.1億美元,占全市56.6%。
但是,廣深港高鐵只是解決了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之間的人流、物流問題,未來要加速形成創新鏈條,甚至形成全球創新產業帶,仍需要各方面的合作與努力。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城市群之間的各種創新要素流通將成為常態。香港也許不會是唯一的高端資源輸出地,不同城市都會成為創新鏈條上的關鍵一環。”胡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