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科創先鋒之香港科創人才攻堅戰
科創,即科技創新,早已是當下的熱詞。在灣區經濟發展中,在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下,科創更是實實在在的關鍵所在,新老問題并存,進展日新月異。即日起,大灣區觀察版將不定期持續推出“”系列報道,關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灣區經濟有關科創發展的一切問題,力圖提供有價值的、兼具廣度和地氣的信息。
作為該系列的首個專題,同時也是上一期“香港人才爭奪戰”專題的延續,今天重點關注香港的科創人才“攻堅戰”。(辛靈)
導讀
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KongX科技創業平臺主席沈南鵬在發言中指出,香港目前科創基礎相對內地仍然比較薄弱,而從打造科創生態角度來看,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解決了人才問題,自然就會有科技綜合能力和更新的創業商業模式誕生,香港就能夠在科技創業中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并且在產業上有所突破。
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去年底,廣東省官方印發《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如今,上述走廊范圍延伸至港澳。今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提出,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隨著上述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政策、規劃的逐步落實,香港創立國際科創中心的目標也越來越清晰。而科創(同創科,指科技創新,下同)人才作為香港科創發展的基石,近年來也愈發受到重視。
香港發展科創還需突破哪些瓶頸?9月11日,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KongXFoundation,下稱“基金會”)在香港科技園舉辦了首期“X-PLAN創科超人團”畢業路演暨大灣區人才發展高層論壇,并發布了《創科發展,人才先行——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人才發展策略建議》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集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專家、投資人、科創領域創業者為香港的科創人才發展策略“把脈問診”。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出席了該論壇并發言。
白皮書建議,香港以“智能時代的國際創科人才樞紐”定位,來獲得更從容的發展空間,并以更有魄力的創新舉措吸納全球人才,從而釋放科研及創新潛力。此前,2017年10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后發布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香港是“建立國際科研人才樞紐的首選之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現場綜合采訪以及翻閱白皮書了解到,過去數年,雖然香港在扶持科創和創業上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香港的科創和創業環境也有了顯著的提升。然而,科創人才供需矛盾、科創行業發展空間小、商業模式轉化能力弱等依然是香港成為國際科創中心過程中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四大因素導致香港科創人才不足
白皮書指出,目前香港發展科創面臨著四方面的主要挑戰。
首先,科創行業求才若渴,但科創人才供應(數量、能力)難以與之匹配。數量上的人才缺口主要體現在針對初中級技術崗位的、訓練有素的技術員工;同時,創業團隊也很難招到香港本地的高級工程師及技術綜合能力強的“全端工程師”——以致不少初創公司反映“很難在香港搭建完整的技術團隊”。
其次,能力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在于香港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香港學生的學術表現雖好,但由于缺乏產業接觸和實操經驗,大部分畢業生對實際的業務場景了解甚少,需要創業企業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實戰培訓才能勝任工作;同時,畢業生通常只擅長某一個細分科技領域,而創業公司出于減少用人成本的考慮,更傾向于招募“一職多能”的人選。
再者,香港科創行業發展空間小、薪資低,難以吸引并留住優質人才。香港的優等學生仍普遍集中在金融、醫學、法律等行業,理工科專業學生生源質量欠優,且畢業后轉行普遍。原因主要在于擇業與職業發展空間有限且薪酬及期權競爭力低,無論是與香港其他崗位比,還是與內地或硅谷同級別的技術崗位比,香港技術人才的薪酬水平都處于低位。
另外,香港的科技創業團隊技術能力強但商業能力弱,導致產品的技術含量雖高,但商業拓展表現平平。香港創業團隊以理工背景為主,商業常識與技能亟待提高,特別是商業洽談及溝通技巧、商務拓展與資源對接、視野拓展、內地拓展。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日前在出席此次“X-PLAN”創科超人團畢業路演暨大灣區創科人才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香港有不少很好的大學,大學里也都有很好的跟創新科技相關的課程,但把學生培養出來后,如何讓他們學以致用、人盡其才,是長期困擾香港科創發展的問題。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香港在構建良好的科創生態體系、讓整個城市的科創氛圍更加濃厚等方面還需做出更多努力,才能讓大學中更多優秀的年輕人自愿投入到科創領域中來。
借大灣區東風匯聚各界人才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無疑為香港解決上述困擾帶來了嶄新的機遇。林鄭月娥在前述活動發言時指出:未來,香港不單能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應該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一個匯聚各界人才的中心,使香港成為推動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KongX科技創業平臺主席沈南鵬在發言中指出,香港目前科創基礎相對內地仍然比較薄弱,而從打造科創生態角度來看,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解決了人才問題,自然就會有科技綜合能力和更新的創業商業模式誕生,香港就能夠在科技創業中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并且在產業上有所突破。尤其是香港處于大灣區規劃中的一部分,是大灣區中獨特而重要的一員,能夠讓人才得到充分的發展、融合,整體的創新能力會大大釋放出來。
為了扶持香港科創,中央已經出臺了多項措施。包括讓香港的科研機構、大學能直接申請中央科技研發基金的項目,讓中央科研資金能夠“過河”,中科院同意在香港成立分屬機構,并將兩個重要的研究所落戶香港;在香港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兩院院士聯盟等。在剛剛過去的9月20日,國家科技部也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及《科學技術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關于開展聯合資助研發項目的協議》,兩地科創合作踏上新臺階。
為了吸引更多科創人才赴港,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也出臺了不少新措施。例如科技專才培育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優化實習研究員計劃以及為本地學生提供研究課程資助、研究院宿舍等措施。在配套方面,還推出了包括青年共享空間計劃、為香港科學園投入100億港元用于人才培訓及人才公寓建設等。
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香港在發展科創方面也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優勢,包括更容易聚集全球科技發展信息、科研能力強等,如果能跟大灣區內其它城市聯手,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灣區的建設,能夠形成更好的集聚效應,為區域內的城市吸引到全球最頂尖的科研人才和最有經驗的科技創業家。對于香港來說,這些人才能夠優化我們的人才庫,也可以帶動本地人才的提升。”查毅超表示,因此希望進一步暢通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動,增加城市間合作。
而以香港科技園為例,這里的企業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香港超過一半的科研人員聚集在此,很多成功的創業團隊都是混合團隊,許多來自內地和外國的科創精英也都在此開展研發工作。“這從側面反映出香港是全球包容性、國際化程度極高的地區,也將是香港未來在大灣區中吸引人才的一個優勢。”查毅超說。
創業者:盼香港人才政策更包容開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長期以來,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有限的科技技術載體等因素,也限制了香港留住科創人才的“能力”,構建完善的科創生態體系仍任重而道遠。
從內地赴港創業的錢方QFPay創始人兼CEO李英豪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最初他在香港創業的時候,僅是租一個周末使用的小辦公室就要兩千多港元,去銅鑼灣一個普通的餐館吃飯人均下來要100多塊港幣,加上其他開支,讓創業者難以承受。
“全球各地來香港的人,包括本地人,要在香港創業,如果各種開支、房租、稅務不能有很好的資金支持或者優惠,還是舉步維艱。”李英豪指出,在內地很多城市已經在做人才公寓的配套,香港其實也可以跟進。“其實現在香港創業環境已經好了很多,例如有很多孵化計劃等,但我更希望在創業時,能有基本溫飽的保障,并且家庭問題也能得到妥善解決,創業者才能心無旁騖地投身到科研中。”
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裁尚海龍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相比提出“來了就是深圳人”、“只要努力,廣州永遠歡迎你”等口號的大灣區其它城市,香港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的理念還不夠開放,“一個城市要包容失敗,要容納不同的人才有發展的舞臺。我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能給創客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盡可能多的場景、應用、機會。”他表示。
白皮書建議,香港應以“人才友好型城市”為前提,區別化打造智能時代的“國際創科人才樞紐”,繼續保持自身在人才聚集、超級聯絡人方面的城市定位傳統,在智能時代諸多城市力爭“人才高地”之時,將自身愿景定位在“樞紐”而非“高地”上,以“樞紐”定位獲得更從容的發展空間,以更有魄力的創新舉措吸納全球人才,釋放科研及創新潛力。
同時為了解決香港科創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應該進一步加強與大灣區各城市的協作,共同完善好香港的科創生態體系。未來應當加強學校與產業屆的伙伴關系。通過知識講座、就業教育、業界導師計劃、實習計劃、聯合研究等機制,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產業和技術前沿趨勢,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要鼓勵創業孵化平臺等社會機構為科創團隊提供更多彌補其商業能力短板、為他們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能力建設和資源對接支持。
本報記者陳若萌香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