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過市場化改革后,玉米期貨迸發出新活力。今年,玉米期貨交易量、持倉量穩步提升,單邊持倉最高達235萬手,一度成為全國持倉量最大和參與客戶最多的品種。隨著玉米價格波動幅度增大,產業風險管理需求大幅上升。
玉米是我國產量最大的糧食品種,產量、消費量近年來均超過兩億噸。自我國2016年實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國家不再對玉米進行政策性收購,上游玉米種植面積連續調減,下游飼料、養殖業出現了“南豬北養”的新格局,農業經營主體避險需求大幅增加。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玉米產業鏈上全部的大型貿易企業、一半的全國30強飼料企業集團,以及75%的玉米淀粉加工企業,均利用玉米期貨來規避現貨經營中的價格波動風險。
產業客戶中,包括央企、民企、地方國企、外資企業在內的多元化收購主體入市,使玉米期貨迅速活躍,單邊持倉最高達235萬手。
產業客戶大幅增加的背后,是玉米交割區域的不斷擴大。
大商所通過集團交割制度在東北三省一區設立11家集團交割倉庫、12家分庫,總庫容增加132%,最低保證庫容增加1倍。集團交割自1709合約在東北產區開始實施,截至1805合約,集團庫注冊倉單量占比63.23%,集團庫交割量占比10.87%,滿足了產業客戶套保和交割需求。
“為貼合現貨貿易趨勢,進一步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商所將通過引入廠庫倉單與動態升貼水,將交割區域由東北向其它主產銷區擴展,通過精心、充分的布局,保障玉米市場的平穩發展,為產業客戶避險提供便利。”大商所農產品事業部總監王玉飛表示。
同時,農產品的避險鏈條也在不斷完善。玉米、玉米淀粉期貨構成了玉米深加工產業避險鏈條,玉米、豆粕、雞蛋期貨形成了飼料及養殖產業避險鏈條。今年前8個月,這兩個鏈條品種成交量、持倉量分別占大商所農產品期貨的71%、72%。
王玉飛告訴記者,大商所一方面將繼續推進玉米集團化交割,從東北設庫到通過廠庫倉單在全國其它產銷區設庫,并推廣玉米基差交易,努力建成玉米區域定價中心;二是加快推進玉米期權,豐富產業風險管理工具;三是推進生豬、粳米等新品種上市。
據了解,目前我國生豬總體市場規模約1.14萬億元,大米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且與百姓民生息息相關,上下游產業涉及廣泛。一直以來,這些企業都缺乏有效的避險工具。
“上市生豬期貨將與豆粕、玉米、雞蛋形成完整的飼料養殖產業鏈,粳米期貨的上市將進一步完善玉米、大豆等糧食品種序列。相信隨著上市品種的不斷豐富、衍生品工具的日益多樣,大商所服務實體經濟的空間將越來越廣闊。”王玉飛說。證券時報記者 許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