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根據此前中央出臺的《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廣西結合自身發展特點與政策優勢,出臺了《關于促進桂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讓來桂臺企能夠真正平等地享受到廣西的諸多政策利好,為桂臺合作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資源互補構建產業扶貧新動能
相似的地理氣候條件、相對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以及更加便利的交通運輸物流等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商到廣西發展農業。而特色化的農業產業也為廣西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新的產業支撐,增添了新的脫貧動能。
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王健說,食用菌是廣西發展的一項重點扶貧產業,許多縣區將食用菌列為五項重點扶貧產業之一。但長期以來,廣西在食用菌菌種培育、人員培養和產品深加工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短板,使得食用菌的附加值和市場覆蓋半徑都難以提升。
王健表示,近年來,廣西通過東博會等平臺,和臺灣建立了常態化的食用菌產業技術交流活動,為廣西食用菌菌種提質升級、深加工突破等帶來了新的機遇。尤其是臺灣加工食用菌脆片技術相對成熟,為廣西食用菌拓展市場覆蓋半徑,擴大種植規模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廣西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李東興表示,廣西在農業方面制定了鼓勵臺資企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六項具體措施。
一是臺資農業企業可申報廣西各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國家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二是臺資企業農業項目中符合設施農用地范圍的生產設施、附屬設施用地,按照設施農用地有關規定管理,實行縣級備案制。
三是對進入廣西農產品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臺資企業給予相應支持。
四是臺資企業在廣西農業項目直接投資、股權投資、農業保險、產業鏈延伸等方面同等適用廣西有關惠農政策。
五是支持引進臺灣大型農業項目,合作培育精致農業、生態農業,促進桂臺農業合作高端化。
六是支持在廣西建設兩岸農業產業合作示范基地和兩岸農業技術引進示范交流基地。
臺灣福昌集團總經理楊鏗說,作為一個在廣西從事種豬研發與培育工作多年的臺灣人,深切感受到了廣西地方政府對于加強兩岸交流與合作、提升產業合作層級的意愿。新出臺的“若干措施”也給臺資企業更深融入廣西發展,實現資源互補、協作共贏提供了更好的機遇。
楊鏗認為,脫貧攻堅既是國家戰略,同時也是涉農企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此前受政策限制,許多政策并不能有效惠及臺企。現在通過優惠政策共享,降低養老金、水利建設基金繳納,以及更平等的發展環境構建等,無疑為臺企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
楊鏗表示,福昌集團將繼續加大在種豬科研與產業方面的投入力度,利用廣西農業產業發展和“一帶一路”聯通的優勢,繼續向產業扶貧和東盟市場拓展。
居住證新政破解臺胞社會隔離感
長期以來,由于臺胞證與身份證位數不同,導致臺灣同胞在廣西的住房、出行和社會公共服務系統使用等都受到了較大影響,也使得他們始終難以真正融入廣西的生活。
旺旺集團有限公司廣西總廠行政主管黃重振說,他來廣西工作已將近十年,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里的綠水青山。但周圍的生活還是時時刻刻提醒著他和周圍的人不一樣,難以真正在廣西找到歸屬感,而住房和交通方面的限制是這種隔離感的最主要來源。
黃重振表示,從臺灣來廣西工作,拿著臺灣同崗位1.8倍的薪酬待遇,廣西的物價水平還遠低于臺灣,生活本應十分愜意。但前幾年準備在廣西購置房產和汽車時才發現,臺胞證只有8位,而銀行辦理房貸的系統需要錄入18位的身份證編碼,購房計劃只能擱淺。而出行的交通工具別說汽車,就連電動摩托車都無法購買,如果單位沒有車輛可用就只能借助公共交通。不僅生活十分不便,還喪失了在廣西發展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楊鏗說,作為玉林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的會長,他更擔心的是對于臺灣來廣西創業的青年人來說,銀行貸款可能是他們創業中必不可少的資金來源,而一些制約將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創業積極性。
李東興表示,這一問題已經引起政府的重視。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以下簡稱“發放辦法”),讓持證臺胞能享受國家和居住地提供的三項權利、六項基本公共服務和九項便利,是推進“同等待遇”的重要一步。新申領的居住證編碼也是18位,基本實現了在身份證使用上的無差別體驗。
李東興說,公安部已部署各地公安機關確定一批派出所和辦證大廳作為港澳臺居民申領居住證的受理點,今年9月1日將正式生效并受理相關業務。
楊鏗認為,新的居住證將是臺胞與國家發展進一步融合的一項關鍵舉措,是從精神和實際生活兩個層面獲得社會進一步認可的體現,較好地解決了初來廣西的臺灣年輕人“次一等”的心理落差問題。
政策落地仍待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此次出臺的“若干措施”和“發放辦法”涉及的相關職能部門較多,需要多部門協調聯動才能將發展利好惠及臺胞的初衷真正落地,這也是許多臺胞共同的期盼。
記者從廣西多市臺辦了解到,有政策難落地的問題已成為制約桂臺發展的瓶頸問題。臺胞辦理部分個人業務往往需要在南寧和居住地多次往返的問題也一直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楊鏗說,廣西同福建、浙江、廣東等相對發達省份相比,政府在服務意識上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引進積極、落地松懈的問題較為普遍。在個人事項辦理方面,臺胞缺乏有效的咨詢渠道,向居住地公安、稅務等部門咨詢往往被踢皮球,讓去南寧辦理,新的“若干措施”和“發放辦法”能否真正落地還有待觀察。
李東興表示,針對這一問題,廣西各地市的職能部門工作還有待提升。一方面是因為政策的宣傳和講解較少,導致部分地市的職能部門對新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桂臺合作在地市間存在差異,部分地市和臺胞接觸少,對這方面工作重視不足。
下一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將成立督查小組,對“若干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建立責任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出臺實施細則,落實政策責任制。涉及的相關部門,將對操作流程進一步規范,切實解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