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2013年到2017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從12.7萬億元增加到17.1萬億元,年均增長8.8%。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去年甘肅曝出“祁連山生態破壞事件”,這無疑又將開發和保護的問題推到風口浪尖,如何達到最佳的平衡呢?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開發司巡視員肖渭明30日在發布會上指出,西部是我國的屋頂和水塔,是國家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生態破壞事件對西部人民來講是一次很深刻的教訓,這次事件給我們大家特別是西部的干部敲響了警鐘。東中部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西部同樣也不允許,不要認為西部空間大、環境容量大就可以‘大干快上’,破壞生態。”
數據顯示,2007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首次超過東部地區,到去年已連續保持11年。近5年間,西部地區主要經濟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貴州、西藏、云南的增速在全國排名前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超過13%,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6.4%,占全國的比重分別從23.8%、6.1%提高到26.4%和7.5%。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7.4%,高于全國增速0.6個百分點,也分別高于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0.5和2.7個百分點。
鐵路運營里程達到5.4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7618公里。蘭新鐵路第二雙線、蘭渝鐵路、西成高鐵等一批重要交通干線相繼投入運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5萬公里。民用運輸機場數量達114個,占全國比重近50%。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能源工程相繼竣工,最后一批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金沙江梯級水電站以及廣西百色、四川紫坪鋪等一批大型水利樞紐建成并發揮效益。
肖渭明表示,從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我國一直強調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到現在近20年,這個要求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在生態環保方面,西部先后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等重點工程。
對于西部實施的生態補償機制問題,肖渭明介紹,生態補償簡單的說就是生態受益地區向生態價值提供地區給予補償,包括資金、項目、人才各方面的補償,讓這些生態保護地區或者生態價值提供地區有積極性,減少污染破壞祁連山這樣的沖動,因為畢竟生態保護地區也要吃飯,也要生存。生態補償就是在這種理念下誕生的。
“中國的生態補償制度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肖渭明說,首先,我國是政府推動,市場參與,這個力量是西方國家不可比擬的;其次,我國補償范圍非常廣廣泛,涵蓋了森林、草原、濕地、河流、土地等幾乎所有的生態領域,國外覆蓋這么大比例范圍的幾乎沒有,國外大多數都是側重在森林、河流;第三,補償標準和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財力相比,補償力度是比較大的。
據肖渭明介紹,國有國家級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已經提高到每年每畝10元,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國家級公益林補助標準提高到每年每畝15元。目前全國西部的國家級公益林10.6億畝,占全國總和的65%。2017年中央財政投到森林生態效益補償175.8億元,西部地區拿到的資金占60%。禁牧草原面積11億畝,草畜平衡面積26億畝,中央草原補助資金187.6億元,西部地區占96%。此外還有濕地補助、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貼、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投入都非常大。“通過生態保護補償,促進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了生態保護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拓寬了農牧民收入的來源渠道,有效增加了生態產品和服務,實現了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有機統一。”
“下一步,我們將要更準確地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精髓,繼續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為重點的生態工程實施力度,加快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加大生態轉移支付力度,在建設美麗西部中扎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肖渭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