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AI財經社 馬微冰
編丨陳芳
商業化一直是內容社區的一大難題,keep亦是如此。
“我們希望把Keep教練打造成為明星,成為健身界的‘李佳琦’”。4月21日,Keep副總裁黃晶晶在戰略發布會中說道。keep希望打造一支屬于自己的教練天團,通過課程費、廣告、電商帶貨等方式提升教練的商業變現能力。
內容是keep的優勢,但同時也是keep多年想要突破的難點。對比另一內容社區知乎,從2010年底成立至今,慢節奏的商業化模式,雖使其受到資本熱捧,但長期虧損狀態,也拖慢了上市節奏。為了不重蹈覆轍,keep早早便開始商業化的探索,希望尋求一條穩定道路。
Keep的營收途徑從原有的付費視頻和App會員拓展到五個維度:硬件收入、商城收入、Keepland運動空間收入、線上收入和輕食收入,試圖覆蓋用戶的“吃、穿、用、練”四個場景。“目前最大的品類還是智能產品,增長最快、份額最大。”Keep合伙人、副總裁劉冬提到。
但對于智能用品的復購率,劉冬也表示,消費品是更能夠增加用戶復購,食品和服裝的毛利高于智能硬件。“我們可能需要像其他消費品的增長一樣,像完美日記的那種增長方式,整個發展還是比較良性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也確實比較容易盈利。”
目前keep消費品營業額達到10億,劉冬說,“具體營收主要來自消費品業務,其次是廣告業務,第三個是會員服務業務。”移動健身工具、運動消費品牌,再到如今的運動開放品牌,從keep三個發展階段也不難看出,keep試圖打造平臺+的模式,以內容向外擴展,尋求可實行的商業化模式。
直播課、平臺商城銷售等成為反復被提到的關鍵詞,這些正是Keep的主要變現收入來源,在此之前,keep也曾嘗試過線下體驗店Keepland。但由于實體經營壓力過大,在2018年、2020年分別出現關店的趨勢。
在采訪間,劉冬提到線下的空間依然很大,但當AI財經社問到,疫情過后是否會擴大線下Keepland的開店,劉冬則表示保守的態度,“Keepland不僅是Keep的線下健身房也是我們作為體驗、教練的培訓基地基礎設施,我們不會去收縮它,也不會過度地去擴張它。”
因為疫情,健身APP獲得空前增長。根據QuestMobile《2020年新冠疫情洞察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21年2月運動健身App行業活躍用戶規模快速上漲至8928萬,同比上漲近100%。Keep日活用戶規模上漲60%至613萬,據最新數據顯示,keep平臺日活躍用戶數量超600萬,用戶總量約3億,另一面超級猩猩和樂刻等線下健身品牌也緊隨其后推出線上業務。
今年1月,Keep已完成3.6億美元F輪融資,投后估值20億美元。對于本次融資后的具體投入方向,劉冬透露道:“比如說對于直播課的投入,它其實還是需要一個養成的過程,它現在并不是一個完全的商業化的一個形態。然后我們對于精品內容IP的投入,還有在消費品對于智能硬件的投入,其實都是我們上一輪融資的投入方向。”
正是在本次融資過后,Keep即將赴美上市的消息頻頻傳出。在采訪中,keep表示,有關上市問題,現在還沒有更多的信息可以透露。不過據劉冬透露,目前Keep整體已經實現盈利,“線上是我們最大的投入,而會員是一個高毛利的互聯網的產品和服務,所以它是能夠cover費用的。”
疫情減弱,線下健身恢復,依賴線上居家健身環境的keep能否順利上市,還是一個疑問。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