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標題有一種托大印象。不過,我思考出發點如此這般:與阿里等巨頭同期誕生的攜程集團,為何呈現一種巨大反差。
一方面,在OTA領域,攜程要素豐富,價值鏈完整,全球化布局均衡,發展穩定,擁有較強的行業統攝力。
另一方面,以營收、財務面指標計,即便在中國,攜程也只能算一家中等體量的互聯網公司。
很多新興公司,尤其2011前后誕生的移動互聯網企業,短短幾年就超越了它的體量。
資本市場更讓它汗顏。即便今日收盤,攜程港股市值約1787億港元。B站3006億,百度5702億,小米6667億,京東8954億,快手9856億,美團1.7萬億,阿里4.8萬億,騰訊5.8萬億……
◎什么因素左右了攜程規模化與資本市場表現?
你可能認為垂直賽道限制了拓展空間。但旅游市場規模相當大。2019年全球旅游總收入5.8萬億美元,占全球GDP6.7%。2020年,受疫情影響,銳減1.3萬億美元,整體規模依然可觀。
在我看來,決定攜程規模化與資本市場的因素,應該不脫以下:
一、旅游市場規模龐大,但鏈路極長,要素分散,且受政策、地緣等限制,協同難。此外還承受諸多因素沖擊,大部分旅游概念公司規模化有限。
Booking2019年營收150.66億美元。攜程模式有差異,2020年183億多億人民幣,已是中國最大(2019年345億)。
營收規模是資本市場考察的重點指標之一,這持續抑制著攜程估值。
二、OTA數字化滲透有限,營收來源更多集中在交易性業務,機票、酒店等。
這使得攜程看起來更像管道型、連接型公司,缺乏更大的生態效應。用戶尤其日活無法與其他平臺相比,商家數量多,旅游維度豐富,但遠不夠多樣。
營收來源單一,除規模受限,也決定了利潤表現:毛利不低、獲利穩定,但天花板很重,長期制約商業模式升級,弱化互聯網屬性與攜程估值方式。
三、中國大本營市場潛力亟待充分開發。
中國早已是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國、第一大國內旅游國、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國。但不是全球旅游強國。世界經濟論壇(WEF)《2019年旅游業競爭力報告》,中國僅列第13位。
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入境簽證、國際形象與話語權、國際旅游樞紐、旅游品牌、科技含量、環境與食品安全、供需結構矛盾等諸多方面。
你應注意到,多年來,梁建章呼吁開放生育政策的同時,亦不斷呼吁構建中國國際旅游樞紐品牌與國際競爭力,并多次倡議放寬中國簽證政策。
四、海外市場尤其資本市場有色眼鏡。
這是一種深刻的偏見。同類概念股,就算模式、財務面勝過海外同業,也很難真正超越它們資本市場表現。同時,國際化也長期承受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壓力。當然,多年來,攜程仍完成了多起關鍵整合。但有色眼鏡的壓力不可能消除。
還有很多,尤其是影響旅游業的各種因素。包括疫情。
2020年全球市場的中斷與封鎖,嚴重影響了在線旅游企業營收。攜程亦無法規避這風險。這行業比其他許多行業承受著較大壓力。旅游業確實是一個充滿脆弱性的行業。
當然,攜程也因此練就一身適應本領。22年來,這公司之所以如此穩定,除了宏觀面與一段全球化時光,更多就在于人與組織因素,在于這種長期波動、敏感環境中沉淀下來的能力。
但也不得不說,這種穩定,也是建立在較大想象空間犧牲的基礎上。
如何突破這種規模化制約?
某些客觀因素非攜程所能左右。比如貿易保護、地緣政治、國際化風向,當然還有疫情等。
不過,也不要認為這類全都是丑的、有害的壓力指標。
在我看來,疫情雖重創了攜程,某種程度上卻正中它“下懷”:疫情倒逼攜程重新調整戰略,驅動它更快創新、進化,化解過去多年無法化解的挑戰。攜程技術、產品、業務模式、生態體系、組織架構因此出現了關鍵變化。新一輪發展空間由此打開了。
說到戰略,還記得攜程20周年慶,梁建章發布的G2戰略:Great Quality+Globalization,也即高品質與全球化。他要攜程兼具當地行動和全球視野,用全球智慧惠及全球客戶,建設全球化產品、供應鏈、服務及品牌。同時,要培育和吸引全球化人才,最終實現三年成亞洲最大旅游企業,五年成全球最大國際旅游企業,十年成最具價值和最受尊敬的在線旅游企業。
2019財年,攜程業績驚人:GMV連續兩年全球第一,利潤超過去5年總和。但必須得說,那一刻,攜程仍在過去的路徑,沒有真正形成化解“管道型”企業壓力的機制。
疫情使得攜程戰略發生了重心轉換。幾個月來,它強調的是“深耕中國,心懷全球”。
“深耕”、“心懷”色彩差異明顯。不是說攜程中國比例失調,事實上,它一直是大頭。
前天掛牌后采訪環節,說到全球化,梁建章略帶調侃地帶過,未刻意強調這個階段的目標。
危機下定位變化,直接驅動了梁建章個人領導力轉換,以及整個攜程的創新、升級。
去年3月初,攜程推出旅游復興V計劃。下旬,梁在三亞開啟首場直播。說是與郭廣昌建議有關。事實上,攜程早有計劃,只是疫情加快了這一幕。
企業家直播多多,只有梁建章成了社會現象。有人說他出于無奈,因為攜程遭受疫情沖擊太大,要沖業績。我第一時間就說,梁角色變化,更多是通過身體力行的領導力哲學,自上而下驅動攜程快速探索,推動本地產品、業務、模式以及組織體系創新。
梁全年直播帶貨50億。但探索成效更大:它為攜程平臺化戰略奠定了基礎。
去年10月,攜程在成都公布了“星球號”基本邏輯:以統一的商家賬號打通旅拍、直播、官方旗艦店。商家“星球號”可直播,種草帶貨,也可發內容,旗艦店整合產品,精準轉化。
今年3月底,年度首場發布會,攜程公布“旅游樞紐戰略”:以“星球號”為載體,聚合攜程旗下流量、內容、商品三大核心板塊,疊加全域旅行場景,打造強大、開放的營銷生態系統。梁建章稱之為攜程重大戰略。
這也是攜程迄今為止協同要素最完整的“一站式”服務。“一站式”服務可是它多年來的目標,2017、2018、2019年,攜程都有類似產品,但都不夠完整,尤其缺乏自洽的種草機制,最終更多流于營銷策略。
夸克4年前就注意到,“樞紐”是梁建章多年來一種相當穩定的學術思考框架,事關中國乃至全球旅游業發展的協同與效能,也是攜程集團努力構建的競爭力隱喻。
二次掛牌儀式現場,梁在致辭里再度強調了樞紐與節點的戰略價值。那種人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密集的地方,都會成為全球旅游業重鎮。
很有意思,這確實也是古老的分析框架。《詩經》里也有“樞紐”。其中一首《溱洧》描繪了兩條河交叉處,那不僅是交通發達地、古代商貿中心,更是隱藏著愛情與種種世俗生活的秘密。沈從文筆下的水與愛情,之所以經典,就在于“碼頭”、“船頭”這類樞紐。
夸克確實第一時間意識到“旅游樞紐戰略”之于攜程的戰略價值,認為它是攜程二次掛牌的估值利器。
行文至此,似乎缺乏更多新意。
但我想讓你意識到,二次上市背景下,旅游樞紐戰略將大幅提升攜程“深耕中國”的效能。
◎這家公司全新的想象空間,亦將從此全面打開。
未來一個周期,若不出意外,我們應該能看到,攜程將會在以下多個維度展現全新的風貌,部分指標應該會逐漸在財報中得以強化披露:
1、用戶規模尤其日活;創作者群體;
2、平臺商家數量與商家多樣性;
3、交易屬性業務的增長與壯大;
4、更為豐富的數據智能產品、平臺,數字廣告與整個數字營銷的效能;
5、技術投資、中臺以及整個2B底座的價值,尤其是云智能。
6、不斷獨立的垂類單元;
7、重新升級的平臺架構描述:“Trip+Platform”。
1與2兩大范疇指標,將直接傳遞攜程平臺經濟體的增長趨勢,因為用戶規模壯大,供給端必須強化創新。它也將驅動攜程走出所謂OTA概念,從而突出互聯網與數字經濟屬性,引發資本市場關注。
3將直接驅動攜程的營收規模壯大,從而打破多年來規模化的天花板,從而突破增長極限。
4將體現攜程利潤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