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只局限于“臉”嗎?如今,消費者對顏值的追求已開啟了全方位升級,不僅是面部優化,健身、瑜伽、美體等領域也頗受大眾關注。近日,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聯合新零售智庫獨家發布《2021顏值經濟新消費趨勢報告》,洞察顏值經濟的發展概況,并重點解析顏值需求發展的三大新階段,及與之相伴的消費新升級三大方向。
美妝:需求細分化、成分安全、熱愛嘗新
美妝依舊是顏值經濟的首要陣地。愿意為美買單的消費者們對護膚和彩妝的需求日益垂直細分,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化趨勢。CBNData《報告》顯示,2018-2020年護膚及彩妝品類細分膚質的商品消費額走勢逐年提升,其中敏感肌尤其受關注。
天然、安全成為美妝產品需求的兩大關鍵詞。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產品成分越來越關注,使用天然提取物作為成分的美妝產品熱度攀升,CBNData消費大數據顯示,2020年護膚及彩妝品類最受歡迎的天然提取概念增速TOP10中,牛油果、黃油、草本位列前三,可見大眾對植物和食物提取物概念的青睞。
在彩妝品類上,消費者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嘗新指數“,敢于剁手的他們喜歡通過彩妝來隨心搭配。銀泰百貨消費數據顯示,2020年消費者人均購買4.03支口紅,其中橘調、正宮紅、棕色調最受歡迎。
美顏:刷酸換膚、美容儀抗老、定制化醫美
科技正在為顏值經濟打開“美麗新世界”,消費者對于有科技加持的美顏產品好感度與日俱增。
首先體現在護膚品的專業化。常看美妝視頻的消費者一定對護膚KOL們口中的“刷酸、益生菌護膚”不會陌生。其中果酸、水楊酸是刷酸的熱門選項,此外維A酸在2020年的銷售額增速將近150倍。益生菌護膚則專注通過新技術來改善皮膚微生態,2020年相關產品線上銷售額翻倍。
其次是搭載了先端技術的抗老美容儀熱度提升。根據CBNData《報告》顯示,具備抗老能力的美容儀尤其受到關注,比如搭載了射頻RF、溫熱、導入等多種線段技術的美容儀,在女性消費者群體中滲透率逐年提升。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醫美的熱情不減,中國醫美市場的整體規模預計將超過兩千億。CBNData《報告》指出,皮膚美容、脫毛、肉毒素等傳統熱門項目依舊在2020年受到了消費者追捧。
消費者對自營醫美品牌的青睞度在明顯提升,更安全舒適的輕醫美也廣受歡迎,市場規模不斷擴張。面對蓬勃的輕醫美需求,線下零售品牌近年來也發展自營醫美機構,全方位滿足消費者的顏值提升需求。
健身:新生代成為線下健身主力軍
愛美人士過上了以顏值主義為名的新生活方式。運動健身成為打造全身顏值的方式。CBNData《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綜合健身房匯集了約86%的健身人士,其中90后、95后成為線下健身的主力人群。
與此同時,家庭健身的生活方式也在疫情期間得到沉淀。CBNData《報告》顯示,2020年超過2成的消費者購買了2種及以上家用設備。
而在消費理念上,更多的消費者開始嘗試“低碳購物”。諸多百貨企業通過數字化和科技賦能將低碳減排措施融入零售管理中去,同時也提升了消費者購物體驗。
消費趨勢一:重視體驗感
帶有沁涼冰感概念的身體乳會刺激到你的消費神經嗎?近年來,溫度和物理體感概念出現在產品中頻繁出現。CBNData《報告》顯示,包含直接體感概念的商品在2020年呈現爆發增長,多個概念增速超過100%,其中冰感、水感、熱感以及提拉概念都創造出具有高市場接受度的新品。
對體驗的重視無處不在,比如眾多消費者愛上了試用裝和體驗裝,為自己的選擇權賦能。線上試用裝、體驗裝的小容量美妝產品購買人數逐年增長,線下零售品牌也提供嘗鮮體驗裝來優化線下購物體驗,據不完全統計,銀泰百貨全年派發化妝品小樣高達200萬份。
消費趨勢二:專業、高端、效率是關鍵詞
美顏需求的升級帶來了美容服務的升級。根據一二線女性消費者調研結果顯示,美容服務手法技術、儀器的專業性,以及體驗感成為較為主要的選擇理由。
美業門店也順勢迅速擴張,新型線下高端美業在體驗上力求精益求精,為消費者帶來服務新體驗,也成為值得探索的新消費賽道。比如對線下門店進行“擴容”,通過深度美容服務給到顧客更個性化的體驗。
消費趨勢三:線上線下破壁聯動
伴隨數字技術和媒介形態日益豐沛,“新零售”概念席卷而來。在近年來的實踐中,線上和線下的邊界正在被模糊,領軍零售商通過自建數字化平臺,結合線下熱門美妝、潮流服飾的試用和極速配送等服務,讓消費者的線上線下購物體驗無縫鏈接。
鏈接消費者的渠道也變得多元,直播是2020年最大的亮點。CBNData《報告》顯示, 2020年銀泰百貨舉辦了多場新零售直播,觸達海量消費者,實現千萬級銷售。過去一年,銀泰新零售直播孵化出了導購直播、商場直播、網紅直播三種模式,并且聯合多家頭部MCN機構成立喵客聯盟,未來將在數字供應鏈協同、導購達人化、品牌影響力方面探索深度合作。
除此之外,明星依舊是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高效粘稠劑。新消費時代下,明星帶貨模式日漸成熟,開始覆蓋美容工具、身體護理等細分品類。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唐小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