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錢皓頻道,作者 | 可達怡,編輯 | 安吉拉
以前沒錢買李寧,現在沒錢買李寧。
這句社交平臺上看似玩笑的話,透露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制造”正在華麗轉身:性價比已不是國貨唯一的標簽,無論是品牌、產品還是技術上,都實現了全方位的飛躍。
當支持國貨成為新的潮流,變局和新生不斷上演,創業者和消費者也在其中沉浮向前。
炒鞋團進軍國潮
新疆棉花事件的后續影響力,就是讓穿“國潮”的關注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邊是明星藝人與國外品牌的集體解約,眾多明星都開始身體力行地支持國貨,在時尚盛典紛紛穿上了國貨牌子;
時尚芭莎年度派對明星身穿國產高定
另一邊是國貨品牌股價的全線上漲,李寧、安踏、太平鳥都出現了大幅上漲,美邦服飾近半個月更是收獲了8個漲停板。
而年輕消費者們也開始自發在社交平臺安利其各種國貨,從衣食住行到電子裝備,從老牌到新銳,每一個安利貼下面,網友們都附上了親身體會,最常見的評價是“好穿又好看,絕對不比大牌差”。
當筆者身邊一位AJ死忠粉,上班時高調地穿起了李寧,我就明白了,這次國貨風潮或許與以往的都不一樣,國潮或許從之前口頭上的支持和購物時的備選,如今變成了必選項。
因為穿在身上的鞋服是一個人給外界最直觀的印象,當國貨的標簽已經約等于愛國符號時,那么穿國貨就是你在大多數中找到歸屬感的一個通道。
而對風口更為敏感的炒鞋團,直接把炒作對象從國際運動品牌變成了李寧、安踏等國貨。近日,一雙參考價為1499元的李寧球鞋,售價高達48889元,漲幅31倍,引發熱議。這種幅度的價格上漲,放在過去也是難得一見。
筆者認為,這次漲價除了投機者的興風作浪,背后更多是,國貨早已不再是年輕人情感上的沖動消費,而是本身就迎來了巨大的價格和品牌的成長機會。
因為所有消費品的崛起離不開消費人群的變革。
從供給側來看,中國作為制造大國,常年積累的生產資源優勢為國貨的創新提供了優質的客觀條件,而作為品牌主理人和創作人的變化,也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關鍵。不少潮流明星借著自身的影響力創辦潮牌,如陳冠希的CLOT、余文樂的MADNESS、王嘉爾的TEAM WANG……在他們的加入為國潮開疆擴土后,吸引更多年輕的設計人才帶來更多的創意,也讓國潮開始變得豐富多元。
從消費側來看,人口結構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更是國貨“變潮”的有力推手。以90和00為代表的新消費人群,見證了國家復興和民族崛起,有極大的文化自信,更關心產品本身和品牌所宣揚的價值觀。尤其在國潮消費方面,數據顯示,95后的關注度遠高于其他人群。
而體育品牌借著國潮的爆發,正迎來高成長高盈利的黃金時代。據預測,中國體育服飾行業2025年零售市場規模預計超 6000 億元,相比 2020 年增長近100%,展現出良好的成長性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從“好穿不貴”到“量價齊升” ,運動國潮發生了什么?
量價齊升,在股市里的意思是指,在市場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隨著成交量的放大,價格走勢也隨之上行,是一個健康且很好的買入信號。
而李寧、安踏等體育品牌們,從便宜的“土味”品牌到“鈕鈷祿·潮牌”的轉變軌跡,正是“量價齊升”出現的征兆。那么,他們究竟發生了什么呢?
首先,在產品科技方面,國產體育品牌戰略轉型加快了科技提升,通過不斷引入新材料、新工藝,與國際品牌在產品技術上的差距不斷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