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公司表示將在IOS系統中上線新功能,允許用戶關閉APP對于廣告標識符的獲取,以限制互聯網廣告的跟蹤。這一旨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做法,引發各界好評。
何為廣告標識符(IDFA)?簡而言之,它類似于每臺手機的“身份證”,廣告商在得到這個標識符后,就可以精準地跟蹤用戶數據,進行歸因分析,完成用戶畫像,實現廣告精準推送。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經常發現,在瀏覽過租房軟件后,體育論壇會出現租房廣告;在社交網站談論過某種東西后,電商平臺就會首頁展示……看似隸屬于不同廠商、相互之間毫無關系的APP,實際上后臺廣告數據鏈早已打通。這份無形中的“合謀”,提高了廣告推送的效率,也為開發者和互聯網巨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收入。
廣告商、平臺賺得盆滿缽滿,卻從未問過用戶允不允許它們這樣賺錢??催^什么新聞、買過什么商品、去過什么地方等,都屬于個人行為,是否可以讓他人知曉應當用戶說了算。然而,互聯網公司利用技術壟斷、信息優勢,軟性逼迫用戶公開個人隱私的情況隨處可見。君不見,幾乎所有的APP第一次使用時都會彈出所謂的“隱私政策”,看似將決定權交給用戶,但用戶不勾選“同意”就無法使用。以至于有人吐槽:我已閱讀并同意“隱私政策”,這可能是我們在網絡上撒得最多的謊。
而此次蘋果方面的做法,相當于從系統設計層面,把隱私公開的選擇權還給了用戶。但值得注意的是,用戶拒絕廣告跟蹤,并不意味著接收到的廣告數量會減少,反而可能會收到更多自己不感興趣的廣告。用戶會不會在不堪忍受“垃圾”廣告侵擾之后,重新打開那個允許APP廣告跟蹤的開關,仍然有待觀察。
近年來,個性化廣告推送、網絡廣告騷擾、APP過度索權等網絡隱私問題,屢屢引發社會熱議,提升隱私保護的呼聲不斷高漲。但完全禁止廣告商對于個人信息的采集,對互聯網廣告業無疑是一記重拳,直接動搖了“用戶數據即是享受免費互聯網服務所支付的對價”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同時,精準推送可以幫助用戶更容易獲取感興趣的內容和服務,可高效、便捷地觸達目標消費者,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鑒于此,相關部門目前只加大了對“沒有電話業務卻要電話權限”“泄露身份證號、銀行卡密碼”之類違法APP的打擊力度,對IDFA之類的標識符還持保留態度??梢哉f,在隱私保護愈發強化的當下,如何找到個人信息保護與商業行為開展的“平衡點”,依然需要在博弈中框定標準。
移動互聯網成為今天每個人都離不開的“空氣和水”,就在于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網絡平臺強制進行隱私公開,與互聯網的調性背道而馳,自然招致用戶的強烈不滿。不久前,工信部專門發布信息管理條例,再次強調了“最小必要”原則,禁止APP強制授權和過度索權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蘋果的探索帶了個“好頭”,希望其他廠商也能順勢跟進,把選擇權交給用戶,讓數據獲取更規范,人們上網更安心。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評論員 鮑南
編輯 張砥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