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H&M和耐克等品牌事件發酵,很多年輕人都開始主動穿起“中國李寧”等,支持國貨品牌。炒鞋圈也聞風而動,投機者興風作浪,圈內都在打聽誰屯了李寧等國貨潮牌。
一雙參考售價1499元李寧球鞋被炒到5萬元,甚至更高。由于不少運動品牌采用限量發售的營銷策略,部分鞋款在市場流通中存在溢價空間,市場上出現了“倒賣限量球鞋”的生意。
有網友評論說,“鞋穿不炒”的呼吁這回終于要用到國貨領域了。以往是耐克、阿迪達斯的限量款被炒上高價,李寧、安踏等國產品牌部分款型有溢價空間,但價格都很難過萬。近些年隨著國潮崛起,美妝、服飾、運動鞋等領域,出現“國貨當自強”的景象。
尤其今年3月,H&M和耐克等品牌事件發酵,很多年輕人都開始主動穿起“中國李寧”等,支持國貨品牌。炒鞋圈也聞風而動,投機者興風作浪,圈內都在打聽誰屯了李寧等國貨潮牌。
其中,李寧的“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型號價格更是沖上了49999元,創造了國貨炒鞋圈的價格新高。
炒鞋,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盡管國潮是近些年才被捧上風口浪尖的概念,但炒鞋這門生意卻是早已有之——上世紀80年代,NBA和籃球運動風靡全美,在各路籃球明星的名人效應加持下,耐克推出的首款Air Jordan(飛人喬丹)就遭到了搶購,其生產速度遠遠跟不上銷售速度。
作為限量款球鞋的最早締造者,耐克、阿迪達斯早就意識到了限制炒鞋行為的重要性。以耐克為例,其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SNKRS App,這款應用會主動向用戶推送限量款球鞋開售的消息,并提醒用戶打開App搶購。不管如何,SNKRS看上去確實起到了促進銷量的作用——截至2019年5月,SNKRS為耐克帶來的收入已經占到了其數字銷售總額的20%。
但另一方面,當代的炒鞋生意也變得更為復雜,原因在于更多資本力量雄厚的“莊家”進入了這一領域——他們會發展眾多下線,使用更復雜的插件、搶鞋程序和計算機技巧拿到貨源,這讓平臺很難限制住它們的搶購行為。在實力層面上,很多普通炒鞋客都沒法與他們比肩,更別提手中無資源的普通消費者了。
雖然不少人認為,有價無市是實情,但也有炒鞋的人表示,自己賣到了5萬多的價格,暴漲33倍,遠遠超出官方售價本身,更有甚者,以1499元價格入手,轉手賣到8萬元,凈賺60多倍。
交易平臺成為“球鞋券商”
由于炒鞋市場逐漸升溫,線上的交易規模逐漸擴大,一些球鞋交易平臺如:毒App、Nice App、斗牛App等成為“球鞋券商”。這些平臺App推出了關于球鞋的行情分析和實時報價功能。還有平臺會根據過去24小時的交易額編制“炒鞋”三大指數,這三大指數包括AJ指數、耐克指數,以及阿迪達斯指數。
此外,炒鞋者在這些平臺上可以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根據毒App、Nice App提供的信息顯示,螞蟻金服為購鞋用戶提供了分期付款服務,這為部分用戶提供了炒鞋的便利。
機構投資者也關注到這些“球鞋券商”的價值,公開資料顯示,今年4月,毒App完成了A+輪融資,估值達10億美元。今年6月,美國球鞋平臺Stock X完成了C輪1.1億美元融資,估值超10億美元。同月,Nice App也完成了D輪數千萬美元融資,Nice估值也接近6億美元。
炒鞋并非穩賺不賠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熱炒消費品的行為只能算是虛假的繁榮,甚至會給行業帶來巨大傷害——2017年,漲勢兇猛的加密貨幣同樣催生了一波顯卡熱潮,不管是大洋彼岸的英偉達還是潛伏在暗處的黃牛們都賺得盆滿缽滿。但到2018年,加密貨幣受監管影響一路走跌,大批礦工向市場回倒二手顯卡,市場價格波動極大,顯卡市場一度接近崩盤。“當時價格隔幾天就差四五百塊,沒人敢出手。”一位顯卡經銷商回憶。
潮流風向變化太快,一些明星的熱度也會影響球鞋價格。“說球鞋穩賺不賠的人都是外行。在2015年之前,十個人里面有九個人賺錢,但這兩年炒鞋的風險很大,一雙鞋很難以原價買到,只能按市場價購買。炒鞋者只能賭這雙鞋的未來價格是上漲的,但這就有賭輸的可能性。現在炒鞋十個人中有七個人會賠錢。”一個炒鞋者坦言。
“萬物皆可炒”警惕虛假繁榮
目前的炒鞋市場火爆得有些瘋狂,這其中肯定有一些資本在運作。一些人通過炒作、操盤炒鞋市場,制造該市場虛假繁榮的景象,吸引一些小散戶接盤,最終獲利的是品牌商、平臺以及資本。
一個產品具有交易屬性,可以稱為“資產”,最起碼要保證這個產品是“正品”。然而,這些所謂的限量版球鞋的真假很難分辨。他還表示,各大運動品牌基本上只負責設計環節,成品全都由國內代工廠生產,即使是現在被炒紅的Air Jordan系列也是委托生產,這就意味著這種產品有作假的可能性,并且有可能和正品一模一樣。品牌專柜不提供鑒定服務,一些鑒定師的資質也值得懷疑,所以一雙被熱捧的球鞋可能連正品都不是,并沒有炒作的價值。
面對當下日益火爆的潮鞋市場,業內人士表示,炒鞋行為源于年輕消費者追求個性化的消費心理,然而,真正讓這個市場變得火爆的人群是那些想借炒鞋賺錢的人。他們對球鞋文化并不關心,只關心一筆交易能賺多少差價,以及能收取多少傭金和利息。
對于“國貨”來說,發展不能光想著“火起來”,還要考慮如何“走下去”。為此,要更加注重練好“內功”,維護品牌形象,進而走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品牌升級之路。不要讓球鞋文化變成一場金融游戲,希望整個市場能逐漸降溫,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