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賽道再添一例融資。
第一財經記者聯系叮咚買菜,對方稱以高鵠提供的信息為準。
叮咚買菜創立于2017年5月,一直堅持前置倉模式,即將倉庫建立在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輻射周邊1~3公里區域,根據消費者需求,生鮮商品在總倉加工后配貨至前置倉。
叮咚買菜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平臺生鮮商品SKU累計超1萬個,商品大類包括優質蔬菜、水果、水產、肉禽等,85%以上源自產地直采,直供產地達到350個,產地直供供應商超600家。目前,叮咚買菜服務范圍已覆蓋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等29個城市,前置倉數量近1000個。
事實上,疫情期間的流量紅利解決了生鮮電商長期存在的客單價、復購率低等問題,也為生鮮電商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提供契機。
自去年以來,互聯網巨頭紛紛加碼生鮮電商賽道。去年6月份,滴滴旗下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上線;7月份,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8月份,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10月份,蘇寧菜場社區團購平臺在北京上線;12月份,京東集團表示,將向社區團購平臺興盛投資7億美元。
目前生鮮業務的玩家主要分自營型以及平臺型兩種,其中自營模式又分為前置倉(比如每日優鮮、美團買菜、叮咚買菜)和倉店一體(盒馬、永輝),而拼多多屬于平臺型。
前置倉和倉店一體模式最核心的區別在于前者完全放棄線下引流,通過壓縮地租成本,追平純線上獲客的高額成本;后者承擔較高的地租成本,門店具備線下引流的功能,同時從線上和線下獲客。
然而,前置倉和倉店一體模式之間的優劣爭議不斷。目前,叮咚買菜、每日優鮮主要的獲客來源依然是社交,例如通過和騰訊的戰略合作在微信朋友圈進行在線廣告投放。作為每日優鮮的對手,2018年盒馬曾嘗試前置倉模式,盒馬創始人兼CEO侯毅得出結論稱前置倉模式不是未來生鮮電商的終極業態。2020年3月,侯毅宣布現有的前置倉將部分退出,全力推進相比大店成本更低、開店更快的小店(盒馬mini)業態。
而作為平臺型玩家的拼多多,其優勢在于平臺龐大的流量,但對產品品質的把控很難做到和自營模式相媲美。與此同時,從多多買菜的配送時間來看,其在生鮮領域也不具優勢,而在品類上拼多多或可發力。
“平臺型玩家只能經營一些保質期長的品類,比如水果、根菜;自營性玩家除了保質期長的品類,還可以經營一些保質期短的品類,比如鮮肉、葉菜。”新零售內參創始人云陽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生鮮電商已經成為各個互聯網巨頭必爭的陣地。
不管是何種模式,他們都需要解決流量、貨源、配送等最基礎的問題。為了獲取穩定貨源,盒馬、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紛紛與各個蔬菜生產基地合作。在物流配送方面,各家利用智慧供應鏈,通過打通傳統生鮮行業的多重中間環節,最大程度地縮短從田間到餐桌的流通環節,進行價值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