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 郝俊慧
“2021年,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分水嶺。”不久前舉行的Veritas“云享數治 行穩致遠”虛擬峰會(以下簡稱峰會)上,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毫不諱言,轉型成功的企業,將走上快速發展之路,轉型失敗,則可能要為生存而戰。
疫情之后,數字化程度成為衡量企業韌性的重要標準。IDC調查顯示,2021年底,80%的企業將以比在新冠疫情前快一倍的速度轉向以云為中心的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序的機制,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加數據總量。到2022年,全球GDP的65%將由數字化推動,而中國數字經濟占比將在2025年達到70%。
然而,關于轉型的靈魂拷問是,企業真正擁有這些數據了嗎?無論數據在哪里,企業都可以自主、自控地保護和恢復數據嗎?企業能穿過自己的數據黑洞嗎?
今年1月,Veritas發布了最新版的NetBackup 9。峰會上,Veritas大中華區總裁楊晨將其稱為一個劃時代的產品,800多個不同數據源、1400個存儲目標、60類云平臺,以任何形式(Scale-up、Scale-out和云原生)部署,都可以通過一個統一平臺完成。
Veritas“全家桶”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企業因此滿足了多云需求、簡化了運維,更重要的是,它教育企業對數據資產的定義有了全新認知,只有真正洞察數據的來源、存儲、價值,才不至于躺在“金礦”上卻無從下手。由此也很容易理解,解決了多云管理、容災備份、勒索病毒企業三大痛點的Veritas,為何連續15次獲得Gartner “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解決方案魔力象限”領導者象限。
如此,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三生萬物,萬物變幻,九九歸一。
將“爆炸”的數據關在籠子里
5G時代,數據不是在增長,而是“爆炸”。
沈謙是蔚來汽車云基礎設施高級經理,當前他必須要直面的挑戰是:自動駕駛帶來的海量數據如何治理?作為國內造車新勢力的代表企業,自動駕駛是蔚來的戰略級目標,沈謙和小伙伴們發現,幾年后,當L4級的自動駕駛真正實現時,每輛車每天產生的數據量高達數十TB。這是什么概念?10TB,等于10240GB,如果說一部普通高清電影約有2GB,那么,一輛自動駕駛車相當于每天拍5000部高清電影。
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如此前瞻性,大部分企業并沒意識到,自己數據管理的能力跟不上數字轉型的能力。在多年與客戶交流中,Veritas公司大中華區技術銷售與服務總監顧海巍發現,很多企業對自己企業數據生成、采集、存儲、使用并沒有清晰認知,意外事件導致數據丟失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企業以為簡單的數據備份便可以替代策略化管理,甚至有的客戶壓根不掌握自己的數據備份,而云化趨勢產生的新問題是:云原生數據的保護方法,無法避免受到勒索病毒的攻擊。
“企業的管理者需要對數據的產生形式和存儲需求了如指掌,而IT團隊必須了解數據生命周期的治理過程,對數據的實效性、規模、預期有準確的判斷,并考慮最適合自己的數據治理策略。”蔚來選擇了Veritas作為自己唯一的企業內部數據標準備份和容災供應商,作為云的深度用戶,沈謙和他的團隊正在盡量將蔚來汽車產生的數據資源通過API框架實現更多自動化。
所謂 API框架,是Veritas基于EDSP平臺(企業級多云數據服務平臺)的框架,但在實際操作中,則要反過來理解。
I是Insight(洞察),企業要學會洞察所有“數據家當”,自己有多少數據資產,放在哪里,誰在用,哪些數據是暗數據,哪些數據是該刪掉的,哪些數據是重復的,都需要Veritas做數據洞察;P是Protection(保護),將數據庫存盤點清楚以后,就可以根據業務特點將數據全部保護起來;A是Availability(數據的可用性),在洞察數據的前提下,企業要對數據的可用性和業務連續性需求進行分析,并將RPO(復原點目標)和RTO(復原時間目標)整理清楚,從而根據指標來看數據保護方案是否合適。
顧海巍認為,只有把API三件事都做到了,企業才能彌補企業數據化轉型進程和數據保護的方案、理念之間差距,建立起屬于自己完備的數據保護體系。
“煙囪云”的生命終點
從NBU 8.0開始,API框架逐漸成熟,EDSP能夠把客戶企業范圍之內所有數據、應用、云、工作負載用一種平臺方式保護起來。不過,在企業實際運營中,往往會出現“煙囪云”和平臺建設孰先孰后的困惑。
采用混合云的方式搭建系統已經成為大勢所趨。Veritas調查發現,在中國約66%的受訪者表示,其企業正采用超過5種云服務,約85%的受訪者表示,其企業數據和應用均同時存儲在私有云/本地部署和公有云中。
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多云部署打造數字化彈性。比如,企業出海時,會比較喜歡使用亞馬遜云和微軟云,但在國內,阿里云、騰訊云在中小企業間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快速的服務響應,也讓企業無法割舍。有的政府或企業原本系統繁多,隨著數字化轉型加速,業務上云的流程必須大大縮短,不同部門間“各自為戰”,便也有了各種“煙囪云”。
武連峰透露,IDC在全球找了1100多個企業調查發現,69%認為多云投資回報是最大的。然而,混合多云的使用有多靈活和強大,數據管理就有多復雜和挑戰。
據《IT時報》記者了解,僅一個省級委辦局便可能有超過百套系統,系統之間數據無法打通導致產生“數據孤島”,表現在終端便是市民辦事要輾轉多個地方,即便上云,如果是多云混合狀態,不同云之間數據、賬號無法打通,依然無法實現“一站式服務”。Veritas的策略在于,作為一個中轉站,它可以將來自不同云的數據統一“匯聚成湖”,或者將數據在不同云之間相互調度,從而實現跨云的數據共享和使用。對于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而言,這的確是一個“致命的誘惑”。
此次新發布的NBU9.0,在API框架基礎上又多了另一個法寶——Flex Scale,對多云環境從橫向做更多保護,除了多云之外,對系統的部署也做了更新迭代,從邊緣到核心再到云,無論數據在哪里,都能置于同樣的管理策略下。
比如,隨著5G的普及,自動駕駛、人工智能、高清視頻應用、XR應用……都在強調邊緣化計算,類似邊緣產線、工站等傳統的“邊緣”場景如今都要求納入整體管理的范疇,確保數據場景的萬無一失,為企業形成完整的數字化“圖景”。
但同一家企業可能需要不同的數據治理部署方案,“比如邊緣的備份方式更簡潔,而核心區可能希望用自主性更強、純軟件自建硬件的方式。”顧海巍解釋,Flex Scale的價值在于,不僅可以滿足企業橫向擴展的數據保護需求,而且可以繼續實現簡單部署、簡單運維,對于快速數字化轉型而產生大量人才缺口的企業而言,這一點至關重要。
“煙囪云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最終,其結局是被平臺納入。”顧海巍為“煙囪云”的未來畫了一個詩意結局。
挖金礦、防勒索帶來的巨大商機
2020年,Veritas 再次被Gartner列入“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解決方案魔力象限”領導者象限,這已經是它連續 15 次位列前茅。
數據備份和數據恢復市場中供應商有大大小小數百個,成立于1989年的Veritas算得上是同行業的“老法師”。Gartner認為,Veritas的優勢在于可伸縮性、對云原生數據的保護以及成熟的全球業務,“Veritas有多個客戶已部署了NetBackup,以在單個環境中保護多個PB和10000多個虛擬機。”
事實上,數據量爆炸、多云混合的現代企業數字化轉型困境、數據碎片化和更高的IT管理復雜度,為整個數據保護市場帶來極大商機。企業將面臨更為復雜、異構和碎片化的IT基礎架構環境,也越來越難以承擔數據系統失控帶來的后果。
大型企業業務線復雜、分支機構分布廣泛,一方面,新業務陸續上線,數據量激增,技術部門迫切需要對其海量、高度虛擬化的IT環境進行完整、高效的保護。另一方面,現有RTO和RPO已經落伍,無法滿足合規需求。一旦出現問題,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最近國內某銀行生產中心存儲設備便因容量擴容操作,造成磁盤在短時間內無法讀取,業務系統在6個多小時內無法運行,最后數據只能靠人工補錄。
勒索病毒則是最令企業頭痛的新型攻擊。上海信息安全行業協會副主任張威遇到過形形色色勒索病毒事件,企業被勒索數萬甚至上百萬元。一次深夜,張威接到企業求助電話,對方數據被“鎖”,黑客勒索數十萬元。搶救數據是一場黑客與白帽子的“對攻”,各有勝負,張威坦承,有的企業最后只能被迫支付贖金。
顧海巍透露,中國已經成為勒索病毒的頭號重災區,企業IT系統越復雜,就越容易遭到勒索,甚至攻擊手段也已智能化,黑客侵入系統之后,先自動摧毀數據保護平臺,這導致企業數據被“鎖”之后完全無計可施。
“亡羊補牢”的措施通常是為系統上線全套安全措施,尤其是對電腦和手機等終端加強防護,但這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根本解決的辦法是,數據在勒索后仍然可用,因此查殺病毒和數據保護、恢復缺一不可。”據顧海巍介紹,NBU9.0防止勒索病毒有三大法寶:數據的橫向擴展、精簡的運維需求以及保護數據對病毒免疫,從而確保系統能夠對任意數據源、平臺、地點、云進行保護。
IDC統計,數據保護即服務市場在2019年達到將近70億美元,但到2024年將超過15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16.8%,這個數字超出全球數字化轉型15%以上的增幅,更遠遠高于全球IT設施6%-7%的增長。
不過,與2019年相比,盡管Veeam、Veritas、Commvault等依然處于Gartner“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解決方案魔力象限”領導者象限,新生力量Rubrik、Cohesity也已經擠進領導者象限。
當“后浪”滾滾而來,全球該領域排名第一的Veritas,下一步會帶來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