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機動資訊組作品
作者 | 黃青春
題圖 | 視覺中國
如果你曾試圖了解當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會員經濟絕對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六年前,美國Peninsula Strategies戰略公司創始人羅比·凱爾曼·巴克斯特出版了一本名為《The Membership Economy》(《會員經濟》)的書籍,并因此被業界推崇為“會員經濟”概念的開拓者。
不過在此之前,Costco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在美國市場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會員經濟模型。而亞馬遜、奈飛、蘋果等巨頭無疑都是互聯網浪潮中將這種“定價制度”發揚光大的集大成者,甚至將其推崇成一股風靡互聯網的商業潮流。
這背后是年輕一代消費能力的崛起,他們的消費觀念、偏好與方式重塑了消費行為的走向與模式。比如,購買會員正成為年輕人群的消費習慣,他們為興趣買單,注重個性化服務,甚至將付費服務當做一種生活方式。
但會員經濟在國內各行各業落地之前,上一代人的消費認知、消費習慣并非如此。今天國內互聯網企業的會員經濟與十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演變。
以下內容由愛奇藝會員及海外業務群總裁楊向華和虎嗅的對話整理而成:
會員經濟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至少在以前是。
2010年以前,會員制經濟的商業業態在國內非常少,雖然國內的航空公司、酒店已經在學習國外航空公司和酒店的終身制計劃,但從嚴格意義上講,研究付費訂閱制模式的互聯網企業鳳毛麟角。
彼時,中國沒有付費電視臺訂閱服務,中國也媒體付費訂閱制服務,所有內容在互聯網上都免費,大家還不知道如何將優質流量商業變現。
2010年前后,愛奇藝嘗試新商業模式時曾針對“70后”、“80后”做過一次調研,有個問題是“大家愿不愿意為視頻內容付費?”結果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說會考慮,這其中一些人說我愿意,還有一些說看情況再說,而剩下那70%態度堅決,絕對不會考慮。
這其實并不意外,要知道“70后”、“80后”兩代人雖然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但受限于時代的局限性,他們對任何收費服務都會精打細算,在消費認知上省錢永遠是第一位。
所以,他們愿意用時間來換金錢,寧愿花兩、三個小時去找盜版,然后再花一兩個小時把盜版內容下載下來,也不愿意為幾塊錢去付費。再加上當時互聯網上的內容大多是免費的,就算愿意為服務付費,也大多是買賣盜版DVD、CD,這也是基于盜版比正版便宜才愿意去買。
約莫在2016年前后,愛奇藝會員及海外業務總裁楊向華在前往臺灣出差途中,機緣巧合在一本臺灣雜志上看到了《會員經濟》,結果發現其還沒有中文版,就買了一本英文版。
一年后,臺灣出了繁體中文版《會員經濟》,豎排版,看起來特別費勁,用詞和原作也不盡相同。于是,楊向華請翻譯把英文版《會員經濟》翻譯出來給內部會員相關的同事看,這本書很快就成了愛奇藝會員部門的必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