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郁風
2021年3月的某一天,坐在北京奧森公園長椅上,雷軍告訴許知遠,小米要“改變”,為了這次“改變”,小米準備了100億美金。許知遠用慣用口吻接道:改變往往意味著要放棄什么。
▲雷軍(圖/網絡)
雷軍笑答,我為此放棄了年初組樂隊的計劃,因為接下來小米有個“特別大的工程”。
至此,小米的下一步野心已昭然盡顯:造車。
3月30日,小米用一場特別加開的發布會正式公布了造車項目,雷軍親任CEO。
100億美元的賭注
造車圈有句話:找錢不管找誰,最后都繞不開百度和小米,這兩家大廠被認為是對造車興趣頗大的。今年1月,百度宣布與吉利合作組建智能汽車公司。市場的目光,就全落在了小米頭上。
而小米對造車的態度,也從開始的堅決否認,到后來的模棱兩可,再到如今的全面擁抱,短短幾個月內,發生了180度大轉變。
知情人士稱,小米內部對造車有過多次討論,但最終雷軍都出于謹慎,沒有同意讓小米立即投身造車行列。
雖然雷軍不愿讓小米承擔過多風險,但其本人作為風險投資人,對造車一直興致勃勃。
2013年,雷軍兩度前往特斯拉與馬斯克交流,直言對電動汽車有極大好奇心。
2014年,李斌的蔚來汽車創立,雷軍掌控的順為資本是第一家機構投資方。
2016年,順為資本又參與投資小鵬汽車。
2019年,繼續向小鵬汽車投資5000萬美金
▲小米決定投資汽車(圖/網絡)
而今雷軍的這幾筆投資都獲得了豐厚回報。截至3月30日,小鵬汽車市值260億美金,蔚來汽車587億美金,去年市值甚至一度超過戴姆勒奔馳。要知道蔚來去年一年也不過賣了4萬多輛汽車,市值竟然能比肩世界百年車企。
反觀小米,雖然2020年創下了1.4億部手機出貨量的記錄,但市值也才6500億港幣左右。
最終讓雷軍下定決心的,除了幾筆成功的行業投資,更重要的恐怕在于,智能電動車市場確實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
風口來了。嗅覺敏銳的雷軍,一定意識到了這一點。
智能電動汽車的風口
雷軍有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順為資本的含義也是“順勢而為”。可以說,雷軍是個不折不扣的“風口論”者。
早年雷軍從航天局研究所辭職加入金山,站上了電腦軟件的風口。在金山展露頭角獲得成功后轉型投資人,更是多次敏銳嗅到風口氣息。
2005年,雷軍100萬美元投資歡聚時代,該公司其后成功開發出YY語音和直播業務。
2006年,雷軍給何小鵬創立的UC送來了400萬人民幣,對當時沒人看好、苦苦支撐的UC可謂雪中送炭。2014年,UC被阿里高價收購,何小鵬實現財務自由,雷軍也獲得千倍回報。
▲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圖/網絡)
但何小鵬不愿屈居人下,給阿里打一輩子工,于是在2017年創立汽車公司,公司名字就叫小鵬汽車。
有些人質疑,為什么這些沒有傳統造車資歷的人能拿到雷軍等大佬的投資。其實,人家靠的是前半生攢下的積淀。
截至目前,雷軍站得最高的一個風口,就是智能手機行業。
小米手機從不被人看好,到不斷蠶食三星、蘋果等品牌的市場,到成為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三的智能手機品牌,讓雷軍贏得了“教父”般的行業地位。
如今,風口刮到了智能電動汽車行業。一旦進入這個行業,意味著雷軍必須在一個新的賽道上繼續奔跑。對于50開外的雷軍來說,這確實是他的終局之戰。
謀求改變的小米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特斯拉趟出了一條路,打通了智能電動汽車的產業模式。如今,特斯拉的市值高達6100億美元,讓市值第二的傳統車企豐田望塵莫及。特斯拉給產業鏈帶來的成熟化構建,也讓整個行業受益。
現在很少人會否認,智能化、電動化是整個汽車產業的未來。據調研公司Canalys估計,僅今年一年,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就可能增長50%以上。但和特斯拉這樣的弄潮兒比起來,豐田、大眾等老牌傳統車企對智能電動化的動作不無遲緩。這給了蔚來、理想這些后來者擠入市場的機會。
▲雷軍決定造車(圖/網絡)
而智能手機在逐漸普及后,增速不斷放緩。2020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08億臺,和2016年的5.6億出貨量比起來,減少了近一半。由于基站建設速度不及預期,“5G換機潮”也沒有預想的那么猛烈。在這種情勢下,小米要謀求改變,就得瞄準其他更廣闊的科技市場。
中國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新能源造車。2016 年,理想汽車拿到常州武進高新區國資的 5000 萬人民幣投資;2018 年,上海市政府宣布,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當地;2020 年 4 月,安徽國資向蔚來汽車投資 70 億人民幣……
一度淪為笑柄的“下周回國”的賈躍亭,這次可能真的要回來了:據悉,珠海國資今年向賈躍亭創立的法拉第未來投資了20億人民幣。
在市場、資本、政策、產業鏈多項利好的情況下,小米邁出了踏進造車大門的第一步。
小米會怎么造車
邁出第一步之后,問題就來了,小米怎么造車?能造好嗎?
要知道,智能電動汽車和智能手機雖然名字里都有個智能,但制造體量、工藝流程都遠非一個量級的,造車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資金,以及對產業鏈的把控和技術積淀。
因此,理想、蔚來、小鵬這些造車新勢力都選擇和傳統車企合作代工。和自建工廠比起來,這種方式成本更低,耗時更短。產業鏈整合,這大概率也是小米選擇的道路。
畢竟,自建工廠的特斯拉也一度瀕臨山窮水盡。而要在美國自建工廠的賈躍亭,至今只造出一片空廠房。
▲賈躍亭(圖/網絡)
那小米會選擇和誰合作代工?雷軍并沒有公布。
據36氪報道,小米曾考慮過與比亞迪、寶沃合作,但沒有后續。最新有報道稱,小米將和長城汽車合作。長城否定了這則報道,但小米并未全盤否認:一切以公告為準。
和李想、李斌這兩位汽車垂直媒體出身的創始人比起來,雷軍對汽車的了解可能相對要少一些,但雷軍的優勢在于,對資本的掌控調動能力要大很多。相比于到處求人找錢的李想、李斌,雷軍在短時間內還不用為資金發愁。
小米的技術優勢還在于對“智能化”的理解。小米本身就是一家出色的互聯網軟硬件公司,近幾年也在積極布局生態鏈物聯網,把小米汽車作為生態鏈的大終端來建設,無疑是一種思路。
這一次,雷軍賭對了嗎?
小米汽車會作何品牌定位?不少小米用戶評論稱,希望小米汽車延續性價比策略,做“年輕人的第一輛車”。但綜合媒體報道來看,可能這部分用戶要些許失望了。
小米汽車的初步定位和小鵬汽車類似,主打強科技屬性的中高端市場。小鵬汽車目前基礎款的售價在15萬元左右,升級款售價逼近23萬。
而相鄰兩場發布會發布的小米新品:小米11Pro,小米11 Ultra和小米MIX FOLD也刷高了小米手機的售價,其中11Ultra售價5999元,MIX FOLD售價更達9999元,也足以證明小米沖擊高端的決心。
有評論認為,小米手機的成功之道在于善摘“半熟”果實,整合相對成熟供應鏈,快速打造高性價比產品。但汽車供應鏈和產品要求都復雜的多,作為造車新生勢力,小米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積淀。
▲發布會上的雷軍(圖/網絡)
這個時間,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乃至更長。雷軍坦承,自己很清楚汽車行業的風險,以及需要動輒三五年的投資才能見效,但是小米“虧得起”。
但市場風云瞬息萬變,三五年之后,小米能造出什么樣的車,會有什么樣的反響,以及市場格局是否已發生演變,都是個未知數。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廠商入局造車,無論是科技巨頭蘋果,還是地產大鱷恒大,都謀求在這個新興市場分一杯羹。也許就像幾年前的智能手機市場一樣,群雄紛爭,但最后留下的,還是那少數幾家經得起市場檢驗的企業。
在智能手機這輪廝殺中,小米手機笑到了現在。而在造車這場更為慘烈的廝殺中,小米汽車能否沖到最后嗎?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上天,但風口過去,不會飛的豬終究還會摔下來。雷軍說,“造車是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的創業項目,愿意壓上過去所有戰績和聲譽”。
這是一場100億美金的豪賭。希望雷軍能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