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芯已使部分車企陷入停產危機。近一段時間以來,芯片短缺的影響愈演愈烈,現已蔓延至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等其他領域。
蘋果、三星、索尼、富士康等公司近日均發出預警,稱其旗下產品或將延長出貨時間,或將減少出貨量。
美國金融機構海納國際集團 (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芯片平均交貨時間(即從下達訂單到實際交貨)已擴大至15個星期,為2017年開始數據收集以來最久紀錄。作為芯片供應鏈的參與者、芯片行業晴雨表,博通公司的芯片交貨時間現已從12.2周延長至22.2周。
研究公司Trendforce預計,芯片產量不足有可能在第二季度使智能手機產量減少5%。
“缺芯潮”蔓延至電子行業
美國半導體協會(SIA)的數據顯示,通信設備、PC/平板、消費電子和汽車是前四大對芯片需求最為旺盛的下游行業。上述行業各占全球芯片下游終端需求的近30%、30%、15%和10%。招商銀行研究院認為,由于通信設備等行業對芯片需求旺盛、占芯片行業營收比例也較大,所以芯片產能向其傾斜。
富士康日前表示,全球芯片短缺將使其出貨量減少10%,這意味著蘋果、微軟等依賴于富士康的公司可能將面臨供應緊縮壓力。富士康首席執行官劉揚偉稱,本季度前兩個月芯片供應正常,但是在第三個月發生了變化,公司正尋找替代方案。
富士康是蘋果公司的供應商。此前,蘋果公司曾表示,其旗下iPhone12系列、Mac、iPad等產品均遭遇芯片吃緊的問題,預計將在第二季度實現供需平衡。
缺芯同樣對其他消費電子行業公司帶來影響。三星警告稱,可能取消推出新的Galaxy Note,這是其最暢銷的智能手機型號之一。索尼公司表示,該公司可能無法在2021年滿足消費者對新游戲機的需求。
之所以缺芯問題從汽車業波及到通信設備等行業,有外媒在分析文章中認為,一方面,當前芯片需求過旺,產能難以短時間提速,導致芯片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在于,在消費電子領域,一些下游終端企業囤積芯片,造成整個行業芯片短缺。
汽車芯片只占到晶圓代工廠商約3%的產能,一些車企認為,這是汽車芯片產能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但三星公司稱,即使是占芯片公司營收份額比大的電子行業,上游芯片與下游電子企業在芯片領域的“供需嚴重不平衡”同樣存在。
歐洲金融機構Mirabaud Group半導體分析師卡姆普林(Neil Campling)稱:“三星是全球第二大芯片生產商,三星的半導體年銷售額達到560億美元,其中價值360億美元的半導體用于自身產品,最后竟然不得不推遲發布自己的一款產品。”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 稱,上述現象使得芯片下游企業不得不在第一時間搶占芯片產能,目前芯片行業已集中在越來越少的玩家手中。
終端消費電子產品會因此漲價嗎?
芯片產能何時能滿足需求?芯片下游企業對此稍顯悲觀,而芯片制造商的判斷也較為謹慎。
日本芯片制造商瑞薩電子首席執行官Hidetoshi Shibata表示,目前工廠正在以極速運行,芯片供應將在今年上半年保持緊張,直到下半年才有可能緩解。
卡姆普林則在近日報告中認為,芯片短缺料將持續,因為建立半導體生產工廠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芯片產能難以大幅提升。
此前,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執行總監時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芯片產業的關鍵成功要素是技術與資金。對于后發國家來說,短時間內難以超越先發國家。
“對于企業來說同樣如此,全球在短時間內提高芯片產能的可能性不會太大。”他稱。
芯片短缺將為下游消費電子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卡姆普林認為,原材料價格上漲、芯片短缺,意味著消費電子整個產業鏈的成本都有所提升。當前消費者遠程辦公、學習的需求仍持續,消費電子產品將供不應求,而漲價的成本將轉嫁給消費者身上。
截至目前,已有一些亞洲手機品牌預警,不排除在2021年提高產品售價的可能性。
不過,證券公司Wedbush則表示,雖然消費電子公司有可能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是消費電子公司也可能因此化危為機,化解芯片危機,進而控制其成本。
該機構分析師布賴森(Matt Bryson)認為,消費電子公司可以借此和芯片供應商重新簽訂合同,或者提高芯片的利用率。
“由于雙方簽訂的都是長期合同,所以短期芯片短缺、價格上漲對終端產品的影響不會太大。而危機也可以成為雙方加深合作的機會。”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