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 李丹琦
3月30日,記者從便利蜂內部人士處獲悉,2021年春節后,南京、天津、廊坊實現整體盈利,上海地區近期增長非常迅猛,4月將實現盈利。目前,北京、天津和南京的便利店規模排名當地市場第一。
便利蜂是一家以24小時新型便利店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零售企業,與傳統便利店最大區別在于以數據為核心驅動運營。自2016年11月成立以來,便利蜂在全國擁有超1800家門店。2018年初進入上海至今,門店超200家。
早在10個月前,便利蜂宣布北京地區實現整體盈利。之所以能快于其他便利店實現盈利,在便利蜂內部人士看來,“系統”和“數字化管理”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即對生產、物流、門店、消費者進行全鏈路數字化采集,再通過算法分析從而做出運營指導。
據了解,便利蜂“系統”提供從工廠、選址、選品、培訓等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可實現數據驅動選址,自動化店鋪設計;根據消費者需求向不同門店輸出個性化產品,直接給出采購、展示、上架等指導,最大程度上降低需要憑借人主觀判斷的不確定因素。
眾所周知,便利店大部分利潤在于鮮食,便利蜂也是如此。在便利蜂門店,消費者可以盡情享受熱餐、便當、炸品、蛋糕、關東煮等鮮食。此前,便利蜂在華北、華東兩地均建立鮮食工廠,還通過公開競牌的方式,獲得了天津的30畝土地的使用權,用于建造中國最大規模的鮮食供應基地。
便利蜂實施著一套嚴密的食材選品及新品開發準入流程,每一種新的品牌食材、每一道新開發的食品,都會先后通過兩級評測會,由總計60余人在新品、競品、比對品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盲測試吃并打分,打分合格并在盲測中排名第一的新品,才有可能進入上市名單。
得益于系統,在熱餐供應方面,研發人員會根據大數據顯示的消費者口味偏好、當下流行元素等信息開發新菜,并實現中餐的標準化,確保每份鮮食口味和品質的穩定性。
便利蜂熱餐作為“殺手锏”,也解決了食品安全和中餐標準化問題。據業內人士分析,便利蜂的“系統”和圍繞“系統”構建的商業模式,完全可以繼續在華北、華東落地,也能實現一、二、三線城市的全覆蓋,甚至落地更下沉的“下沉市場”。
便利店是彎腰撿鋼镚的生意,人力是便利店品牌最重的兩項支出之一,便利蜂利用科技、算法解決傳統便利店繁瑣的結賬、訂貨等工作,一方面從這些工作中解放出來的便利蜂店員可以更好地為消費者做好服務,比如加熱餐食、食品效期、環境衛生;另一方面和傳統便利店相比,便利蜂每家門店可以少招2-3位店員,無形中提高了品牌性價比。
去年年底便利蜂定制了新年計劃:2021年門店數將突破4000家,其中一半將位于中國的二、三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