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的漲價潮依然在持續。
3月28日,市場消息稱臺積電從今年4月起將調升12英寸晶圓的代工價格,大約每片漲400美元,漲幅約為25%。該消息還稱,臺積電的價格調漲將逐季進行。
作為芯片領域的龍頭公司,臺積電代工價格上漲是整條芯片產業鏈漲價的縮影。在這背后,芯片產能自去年下半年起便面臨持續短缺。而這波短缺,現在已經傳導到了汽車、手機等更下游的消費終端。
芯片產業鏈漲價
雖然對于漲價消息,臺積電方面一直表示不予評論。但公開資料顯示,臺積電的漲價并非剛剛開始。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稱,因市場需求強勁,臺積電給予長期合作大客戶的傳統打折已經取消。據悉,這個折扣幅度約在3%-5%。
有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考慮到臺積電與主要大客戶一般都會提前一年左右商定好價格,臺積電目前調高代工報價,受影響的應多是礦機、汽車等短期或新客戶。但由于12英寸晶圓廠目前是行業主流,他認為這意味著臺積電這波漲價對行業的帶動意義將更為明顯。
臺積電是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廠。今年3月半導體調研機構ICInsights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積電每月總產能為270萬片,占全球總產能13.1%。因為5nm和7nm先進制程的需求大幅增長,2020年臺積電每片晶圓的平均售價為1634美元,同比增長6%。這個數字超過當期中芯國際平均售價的兩倍。
不僅僅是臺積電所在的制造端宣布漲價。在IC設計方面,紫光展銳此前已宣布,因原材料漲價,供應產能持續緊張,決定將消費電子產品線的價格整體上調10-20%。下游封測領域日月光科技此前也對外表示考慮將價格提升10%左右。
在產業鏈各個環節紛紛加價背后,芯片產能特別是成熟制程的芯片產能一直吃緊。
公開資料顯示,8英寸晶圓產能缺貨的消息自去年開始時有傳出。而在今年1月,聯電還通知其12英寸客戶,因產能太滿必須延長交期近一個月。
3月25日,晶圓代工廠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在銅鑼12英寸晶圓代工廠開工儀式上表示,此前半導體產業已經出現結構性問題,芯片缺貨可能缺到明年底。他同時表示,晶圓代工價格自去年底以來漲價幅度已達30%-40%,還需要再漲一波才會回到合理價格。
對于結構性缺貨,黃崇仁當天還表示,在8英寸及12英寸的成熟制程部份,因為包括臺積電、聯電等大廠不太可能回頭投資,擴張的更多是先進制程,缺貨問題恐怕無法解決。
一場全球“芯荒”遠未完
芯片行業已經在著手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
3月19日,中芯國際宣布要在深圳建設首座12英寸晶圓廠,公告顯示,該晶圓廠預計投資23.5億美元,預計實現每月4萬片的生產量,主要瞄準28納米及以上的制程工藝。而在去年11月,臺積電還宣布投資35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設一座12英寸晶圓廠,預計導入5納米制程工藝,每月生產兩萬片。
但一邊是新工廠的產能落地為時尚早。中芯國際的深圳工廠計劃在2022年開始生產。臺積電的鳳凰城工廠的生產時間則預計在2024年;另一邊是舊有生產線已經處于滿負荷狀態。尚未能緩解的芯片產能供應已經影響到了用戶感知明顯的消費端。
3月29日,蔚來汽車宣布,受芯片短缺影響,其位于合肥的“江淮蔚來”工廠從即日起將暫停生產5個工作日。而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HSMarkit年初就曾提出,芯片短缺可能導致第一季度全球減產近100萬輛輕型車輛。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汽車、AIOT、物聯網等芯片更多采用14nm、28nm、甚至是40nm、65nm等成熟制程工藝,5nm、7nm等先進制程工藝目前則多應用在智能手機等領域。他對記者分析稱,受疫情影響,芯片的產能從去年開始一直吃緊。但在需求端疫情導致在線娛樂、在家辦公等需求激增,疊加5G、AI等技術影響,下游對芯片的需求則更旺盛。
手機芯片的產能也已受到影響。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在1月27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已宣布,Mac、iPad和iPhone 12 Pro都遭遇“供應受限”問題,尤其是半導體的供應“非常吃緊”。
3月24日,小米總裁王翔在財報發布后曾對外表示,智能手機是剛需產品,但半導體是長周期產品,規劃一個產能可能需要12個月甚至更久,因此造成了一部分的短缺。他認為,芯片短缺是全球性問題,今年甚至明年都可能遇到更大挑戰。
OPPO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劉波在3月11日也提到了現在芯片全球缺貨的困境。他當時表示,因為價格競爭消費電子芯片的供應鏈毛利很差,對生態的影響導致了供應鏈的問題,“這種情況從7、8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劉波還表示,加上汽車、IOT等需求上升,因此未來兩三年供應鏈仍會很緊張。
需要提及的是,圍繞代工廠的芯片產能搶奪戰已經展開。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國內芯片代工企業的訂單量都實現大漲。事實上,華虹半導體在去年四季報電話會議上就曾表示,2021年一季度會是其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個季度,預計2021年會保持30%以上的毛利率。
目前的芯片產能短缺,或許是國產芯片代工廠們發力國產替代的好時機。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