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這個道理放在消費電子領域依然適用。
智能手機的屏幕技術經歷了分辨率、材質以及刷新率等多個維度的革新。以往我們覺得屏幕分辨率、刷新率夠用就行,畢竟再高下去我們很難辨別出它們的不同,譬如 90 分與 95 分的差距。
但人眼適應性極強,想要帶來更好的體驗,屏幕技術必須不斷向前。現如今,屏幕可以說是評判智能手機高下最重要的一項指標。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屏幕之于智能手機來說,也可以說是一扇窗戶,而且也是能夠提升交互體驗的一扇落地窗。
自 2019 年一加 7 Pro 引領了高刷新率屏幕之后,現如今,上至旗艦,下至千元機,均配備上了高刷新率屏幕。反觀 iOS 世界的 iPhone,依舊堅守 60Hz 屏幕,禪定又佛系。
作為曾經的 iPhone 用戶,在沒接觸高刷屏之前,我的心態也很佛系,自詡 60Hz 夠用,加上 iOS 奶油般的過渡,可以媲美 90Hz。但直到某一天,我用上了 Android 高刷旗艦,一切都變了。
在高刷新率的屏幕下,感受到了真正的絲滑,當我再用回 iPhone 時,iOS 的表現就好像無時無刻在跟你鬧別扭的朋友,生澀卡頓感油然而生。此時,我不再禪定,加入了聲討 iPhone 再不用高刷屏就不再買的隊伍。
發展至今,說實話,iPhone 已然不再是領先其他 Android 手機幾個身位的對手,它們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甚至在一些特性上已被超越。高刷新率屏幕就是一個。
高刷屏的最優解
眾所周知,蘋果的產品并不是行業內最先「吃螃蟹」的,譬如 Touch ID、雙攝、面部識別、OLED 材質屏幕種種。但一旦蘋果在量產產品上推出,它的硬件水準和軟件調教都會是行業的翹楚。對于高刷新率屏幕,蘋果應該是在尋找當下的「最優解」。
這個最優解其實已經在蘋果產品中出現,并且 Android 陣營中也有了相應量產的產品,它就是 LTPO OLED 屏幕(以下簡稱 LTPO)。
LTPO 技術的全稱是 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中文譯為「低溫多晶氧化物」。它叫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其實對于我們消費者來說,其實并不重要,畢竟朗讀和背誦并不一定能在考試中拿分。
▲ Apple Watch Series 5 支持始終顯示.
LTPO 技術最大的優勢是支持自適應調整 OLED 屏幕的刷新率,理論上最低可以達到 1Hz,從而降低高刷屏一直存在的顯示時的高能耗。Apple Watch Series 5 用上了 LTPO 技術的屏幕,在「始終顯示」的情況下,依舊可以與 Apple Watch Series 4 的續航時間相仿,療效還是很明顯的。
Apple Watch 其實就像是蘋果的試驗田,有什么新技術都會率先在 Apple Watch 上測試,LTPO 是一項,之前的 AMOLED 屏幕也是。按理說,LTPO 屏幕技術在 Apple Watch Series 5 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iPhone 也該用上了。只是 LTPO 屏幕技術要求很高,大規模生產有難度,幾年前暫時還只能用在屏幕尺寸很小的 Apple Watch 而已。
后續,三星改良工藝提升產能,把新一代的 LTPO 技術屏幕用在了自家旗艦 Galaxy Note 20 上,也算是 LTPO 技術走向大眾的第一步了。現在,最新的 LTPO 技術屏幕則出現在了 OPPO Find X3 系列和一加 9 Pro 上。
相對于三星自家的旗艦產品,歐加通過與三星的合作,發揮出了 LTPO 技術屏幕的潛力,就是可以做到最低 1Hz 的刷新率。并且在日常中可以做到 1Hz~120Hz 120 檔位的變頻切換,配合相應的軟件算法優化,理論上會有著 50% 的功耗降低。
LTPO 屏幕的兩個優勢和一個挑戰
理論歸理論,我們來看看最終的療效。(這里以 Find X3 Pro 為例,并且已升級至最新的固件。)
其實升級前后,在系統體驗上并沒有什么很明顯、有感知的變化。但在第一天,我特別留意了一下續航狀態,升級后 Find X3 Pro 的續航明顯提升了一些,同樣的使用方式,24 小時后,還是會有 45% 左右的電量(平時大概在 20% 左右),倘若專心工作的話,應該可以撐到下班。
另外,為了省電,Find X3 Pro 的高幀率模式是有智能動態幀率的調整,這幾天的使用也讓我摸到了一些門路,以及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