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紀念研討會本周末舉行,這個中心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與清源研究院共建,旨在通過學科交叉,對隱私保護、算法公正、網絡安全、城市和社會的數字化治理、智慧法院、認知科學與類腦計算、科技與法律政策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搭建計算法學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顧鋒表示,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將在復雜系統智能發展、法律推理電腦化、數據與算法的倫理難題解決、數字經濟與法治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也將為學校文理交叉融合研究和教育開拓嶄新的局面。
商湯科技是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的企業主辦方,為法學與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和產業界資源。商湯副總裁張少霆說,公司將助力研究中心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在新興計算機系統研發、智能生態圈構建、圍繞數字經濟的規則博弈、人工智能立法等方面成為國內頂級、國際知名的學術重鎮和高端智庫。
商湯副總裁張少霆在揭牌儀式上致辭。
在主題為“人工智能的價值觀與法律”的紀念研討會上,商湯科技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聯袂主任田豐闡述了人工智能的責任與權利問題。隨著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發展,人工智能的安全風險日益凸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面臨“AI模型安全”威脅、“AI數據與隱私安全”威脅、“AI系統安全”威脅三大安全挑戰。結合人工智能的應用需求,人工智能倫理準則要求應用合法合規、功能可靠可控、數據安全可信、決策公平公正、行為可以解釋、事件可以追溯。
據介紹,商湯通過成立人工智能倫理委員會,制定并實施嚴格的人工智能技術倫理標準,以確保尊重、保護個人隱私。在田豐看來,倫理是核心,科技是工具。科技是反射真實人性的鏡子,我們要用人工智能放大人性向善的舉措,并用人工智能提早發現、及時消除人性作惡的隱患,這也是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建立“全球AI風險事件庫”的目的。AI倫理風險控制是一個涉及“國際規則—國家安全—公民權利”的三元命題,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復雜,但風險是整個人工智能產業需要應對防范的。中國領先的AI企業有責任帶動全產業鏈,共同制定“AI可持續發展”的行業自律規范、標準,并做到知行合一,守底線、促發展。
紀念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據悉,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將重點圍繞人工智能倫理、城市和社會的數字化治理、計算法學、認知科學與法律行為、智慧司法等相關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包括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原則、法規、政策、技術規格的研究以及認知科學與法律行為實驗,并就相關問題構建知識圖譜、提交研究報告、承接政府課題、發表論文、出版專著。
研究中心還將與上海交通大學理工科院系合作,開展文理融合的法律與社會科學教學項目,培養人工智能、大數據治理、科技法律等領域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