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陳白/文百度的二次上市,趕在了港股的年報季。然而3月23日百度在港交所二次掛牌上市當天,開盤價為每股254港元,盤中一度遭遇破發,跌0.08%;截至當日收盤,百度股價較發行價252港元僅僅上漲0.79%。
上市未能大漲,相反還險些破發,盡管李彥宏發表了足夠激動人心的致股東信,但他為百度所勾勒的技術夢想顯然未能說服投資者。百度不被熱捧,一個最具說服力的原因是財報失色。相比同時發布最新財報、在新一財年賺錢能力依然冠絕中國互聯網的騰訊,曾經被并列為“BAT”第一梯隊的百度,相形見絀。
但是,市場也并非完全只看賺錢能力。即使上市后首份成績單“分數”是虧損1166億,也并未影響快手的萬億體量。百度如今在港股的7000億市值,不要說與騰訊相比,即使與快手比,中間還差了半個小米的體量。
歸根到底,錯失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是百度不被資金關注的“原罪”。
當然,對于資本市場來說,李彥宏在股東信中所期待的“長期主義”,更多只屬于巴菲特式的傳說。大部分資金依然是在追逐風口。快手作為“短視頻第一股”,人們相信押注它就是押注模式和浪潮變革的未來;而從曾經依賴搜索的商業模式到轉身成為一家專注技術研發的公司,投資者對百度的“空中換引擎”存有疑慮也是情理之中。
李彥宏的致股東信中他這樣提到,從創建百度的第一天起,他對百度的期待始終沒變:專注技術,信仰技術,相信技術可以改變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試圖轉型AI驅動的百度確實展現了李彥宏的“不忘初心”;只是,相比百度曾經借助浪潮和風口助力的輕松“躺贏”,它如今選擇的技術驅動的商業路徑,注定將是一條荊棘坎坷之路:技術研發充滿了不確定性,且極大依賴創始人的判斷和組織管理能力,這些都是擺在百度面前的新課題。資本市場當下的不認可,只是微不足道的開始。
當然,商業史上并不缺乏傳奇故事:1993年,郭士納(LouGerstner,Jr.)剛剛接手IBM時,這家超大型企業因為機構臃腫和孤立封閉的企業文化已經變得步履蹣跚,虧損高達160億美元,其傳統的電腦業務同樣也被認為是錯失了下一個時代,當時的IBM正面臨著被拆分的危險,媒體將其描述為“一只腳已經邁進了墳墓”。但在郭士納后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革之后,IBM重回生機。這只被譽為“會跳舞的大象”,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大企業轉型的標本。
與百度并行的一批中國互聯網公司,如今已經成長為參天巨樹,接下來如何突破瓶頸實現轉型,其實是共通的問題——哪怕是賺錢如騰訊,愿景變革、組織變革等消息,近年來也頻頻占據商業頭條。相比之下,百度面臨的局面更加嚴峻,轉型的需求也更為迫切。當然,其實外部能夠看到的業務轉型,僅僅只是企業轉型的冰山一角,更為重要的還在于組織的變革、戰略的導向甚至文化的迭代。
大企業在戰略轉型道路上,面臨傳統業務考核、管控模式和流程機制僵化的通病,如何重建更為靈活的組織,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VUCA式環境,都需要企業家重新思考。面對全新的變化,大公司的轉型難度一定程度上可能比創業還要高。相比眾多初創企業的“輕裝上陣”,大型企業的歷史包袱更重,壓力更大。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彥宏在股東信中提到的“反路徑依賴”,也是百度試圖與企業慣性對抗的表征。
當中國的新經濟公司已經日益具有影響力之時,我們當然期待看到中國公司的轉型傳奇,但百度能否成功,考驗的是企業家的決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