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劉鵬/文網絡互助行業好不平靜。
3月24日下午6點,輕松互助突然發布關停公告,再次引發對于網絡互助行業命途的熱議。作為2016年就上線的輕松互助,是國內最早一批設立的網絡互助平臺,經營時間長,其有效均攤會員人數達到1704萬,人數體量排名行業前三,這也意味著關停牽涉用戶權益保障范圍不容小覷。
在公告發出后,不斷有用戶致電輕松互助客戶詢問為何關停,而客服給出的回應則是公司戰略性調整,以后將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但至于什么是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則沒有解釋。在用戶看來,這樣的關停公告太過突然,十分隨意,他們急切地想搞清楚背后發生了什么,是公司業務哪塊不合規需要整改嗎?而涉及公司給出的解釋難以讓用戶信服。
對于關停,輕松互助做出了會員退款的妥善安排,但是我們依然對關停后續處置有一些擔憂。在加入網絡互助時,會員要提供自己的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數據,就輕松互助而言至少涉及到1700萬人的個人信息保護,關停之后這些信息數據會成為平臺的資產?還是以何種安全的方式進行處置?如何處置這些數據資產,保護個人數據隱私需要引起重視。
網絡互助作為一種新型的健康風險分散機制,自2011年在國內出現以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撮合功能,來實現傳統的民間互助共濟,即會員之間通過協議承諾承擔彼此的風險損失。憑借會費低、分攤成本低,網絡互助吸引了白領、中低收入等人群的加入,也受到資本的加持追捧,一些平臺因此獲得迅速成長,推出中青年互助、老年大病互助等互助計劃。從現實來看,網絡互助解決了一部分人群的醫療健康需求痛點,筆者身邊的一位朋友加入網絡互助超3年,每年分攤費用60多塊錢,共幫助了8000多個家庭,其中不少來自農村地區。
事實上,在網絡互助發展一直處于無監管狀態,“誰來監管,怎么監管”在金融嚴監管趨勢下,成為網絡互助行業關注的話題。對于網絡互助的監管信號得以清晰是監管部門2020年9月在《保險業風險觀察》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文章稱,相互寶、水滴互助等網絡互助平臺會員數量龐大,屬于非持牌經營,涉眾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臺形成沉淀資金,存在跑路風險,如果處理不當、管理不到位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并表示將盡快研究準入標準,實現持牌經營。
我們認為,決策層提出“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對于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和防范金融風險尤為必要。新的商業業務形態或模式的出現,其實對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從監管角度而言,或許可以需要討論的是,這種新生業務形態有沒有可能在透明監管規避潛在風險的情況下引導規范發展,對于這種形態是否走的通或者能否形成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交給市場去驗證。
我們注意到,在美團互助關停時,有行業人士曾呼吁,網絡互助納入監管是行業趨勢,未來行業應設立準入門檻,符合要求的平臺才能上線,不應隨意關停。從過往實踐看,創新業務發展往往受益于監管空白、模糊地帶或者監管盲區,當然,對于新生業務形態,監管也需要有關注了解認識、觀察其風險情況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可能不能太長,因為這些新業務在移動互聯網渠道及投資驅動下起勢迅速,短時間內形成規模效應,而一旦積累起風險,處置起來難度加大。而對于監管而言,完善監管的方式應該有很多種,比如“監管沙箱”,當然對于嚴重違法違規的平臺一關了之也無可厚非。
總之,我們樂見網絡互助關停所引發的對創新業態如何監管的討論,這種討論對于推動金融合規創新是多多益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