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些公司想用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干掉菜市場時,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卻對菜場小販的經營智慧嘖嘖稱奇。
過去兩年里,徐正經常游走在各地菜市場做實地考察。有次他看著面前的小販手起刀落,遞給了顧客半個雞腿,上前問了句“那剩下的半個雞身子怎么辦”。
小販氣定神閑,“總有人買,真賣不掉就留給兒子熬雞湯唄”。
徐正贊嘆,“所有生產資料可能的損耗,最終都變成了生活資料”。
在社區零售賽道,每日優鮮一直有著先人一步、看明一分的能力。當大多數人還看不明白前置倉時,它選擇all in 到這個新興的零售基礎設施上;當前置倉被一二線行業玩家爭相跟風、成為標配時,它第一個跑通了前置倉模式。
如今,菜場成了每日優鮮面對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場景新探索。
徐正堅信,傳統菜市場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品類齊全,定制服務,能夠滿足下沉市場消費者對生鮮食材的購買需求。而業務下沉的最好方法,不是去當菜市場的對手,而是成為它們的隊友。
最近,每日優鮮在一份內部公告中宣布,公司的愿景已升級為“成為中國最大的社區零售數字化平臺”,它會走一條“(超市+菜場)x云”的路子,從積累數年的前置倉實踐中抽離出數字化運營能力,面向業內海量的商超、菜場、社區小店,輸出“人、店、貨、倉、配”五大維度的全流程智能化解決方案。
戰略擴張乍看突兀,卻又合情合理——成功先例并不罕見:亞馬遜抽離算力孵化出AWS,鏈家基于多年的標準化和數據搜集能力延伸出了貝殼,京東物流開始提供第三方服務等等。
這一次,每日優鮮能夠憑借它的過往經驗,為社區零售提供一個好平臺嗎?
躬身實踐在前,平臺輸出在后
鏈家孵化貝殼之前,在房產經紀行業潛行了十六年;AWS上線,是在亞馬遜與算力、系統較量了十一年之后。
先“獨善其身”,再“達濟行業”,也是徐正的選擇。面對絕非一蹴而就的平臺化路徑,徐正把其拆解為四步:
第一,運營標準化,首先建立行業標準,即Best Practice(最佳實踐);第二,標準數字化,用IT系統連接各個流程和體系,建立立體化管理系統;第三,數字智能化,所有流程被數字化之后,借助沉淀的數據做經營智能決策;第四,智能社會化,進一步賦能生態其他角色。
做自營零售六年,徐正一直特別看重毛利額。不過,他想要的并不是靠提高商品和服務價格得來的利潤,而是在維持商品價格競爭力的前提下,依然健康的經營狀況。
徐正說他并不太關注營業額的增長,理由是在中國做零售,補貼可能帶來一時的銷售額增長,但絕對不可持續。如果不能做到持續的降本提質增效,再高的GMV也是虛假繁榮。
過去兩年,每日優鮮年均復合毛利額增長率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