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發明了旋轉刀頭和電動剃須刀而走進千家萬戶的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正在將其家電業務出售給中國的高瓴資本,從而更加聚焦醫療健康技術領域。
飛利浦公司周四宣布,將以37億歐元(合43.7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家用電器部門出售給高瓴資本。該公司去年就曾透露過出售該業務部門的計劃,包括空氣炸鍋、咖啡機、吸塵器等在內的家電部門2020年的銷售額為22億歐元。
盡管家電等消費品業務長期以來作為這家荷蘭巨頭集團公司的遺產,在行業內擁有較高的品牌聲譽,但出售該業務的舉措也反映了家電消費品已不再符合飛利浦公司的核心業務發展方向。
根據2017至2019年的統計數據,兩年間飛利浦進行了近20起醫療技術領域的收購案,逐漸從一個硬件廠商,轉變成為人們提供健康個性化和智能化解決方案的企業。
飛利浦方面表示,與高瓴的這項交易預計將在第三季度完成,不過仍有待監管部門的批準。根據協議,高瓴將授予飛利浦品牌名稱15年的許可權,這與此前出售消費品子公司的情況類似。
筆者觀察到,盡管飛利浦退出家電領域的舉措符合商業邏輯,但高瓴以接近翻倍的溢價收購該品牌,前景似乎并無保障。
事實上,飛利浦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把重心轉移到醫療健康領域,出售家電這類技術附加值較小的業務,也能讓公司的發展更加聚焦。比如在照明領域,飛利浦在2018年就已經將股權比例降到16.5%。在家電市場也是如此,由于研發門檻較低,很容易被超越。
飛利浦在醫療設備領域的兩大主要競爭對手西門子和GE都早已將家電業務剝離,西門子家電并入了博世,GE家電也在2016年出售給中國海爾。
然而令人頗感意外的是,此次飛利浦的買家并不是傳統的家電巨頭,而是中國風投資本高瓴。筆者認為,高瓴收購飛利浦家電最大的優勢是“開出了一個令人難以拒絕的價格”,它開出的價格遠遠超過了飛利浦出售資產的年銷售額。
但另一方面,高瓴如果能夠發揮飛利浦在消費領域與其收購的其他品牌資產的協同效應,那么豪擲37億歐元仍是值得的。
高瓴目前的投資策略是瞄準大項目投。也許這筆投資今天看起來是貴的,但是還是要看長期的協同效應能否發揮出來,以及能否創造新的價值。比如與高瓴投資的格力、公牛等品牌能否形成協同,真正的決定因素在于整合與價值創造。
一位長期在德國咨詢機構GFK中國擔任高層職位的業內人士也告訴筆者,高瓴現在之所以出高價收購飛利浦家電,一定是認為仍然有利可圖。但他對收購后高瓴面臨的整合挑戰表示擔憂,因為高瓴畢竟是一家投資公司,買下該業務后,能否直接進行有效地運營現在還不清楚。這和當年海爾收購GE家電的目的就是補短板有很大不同。
在資本的驅動下,高瓴資本是會憑借新技術的紅利,成為消費升級浪潮中的弄潮兒,還是會成為一匹肆意揮霍的脫韁野馬?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