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財經社 劉雪兒
編輯 | 陳芳
春分一過,又到了菜市場上新貨的熱鬧時候,青島的鞍山二路農貿市場卻靜悄悄,多家店鋪甚至掛出清貨閉店的牌子。原來,這里將啟動為期一個月的改造計劃,打造一個數字化菜場,同時加入的還有其他三家菜場。
改造的主導者是每日優鮮,這也許令很多人驚訝。這家扎根于一二線城市的生鮮到家平臺,似乎與菜市場格格不入,怎么搖身一變,和它們打成一片了?
這正是每日優鮮的新目標,不再只限于做自營生鮮電商,而是成為一家社區零售數字化平臺,為社區零售板塊的商超、菜場和小店賦能,幫助它們實現數字化改造。
從垂直型玩家向數字化平臺的轉變,似乎映照著每日優鮮下一個五年更大的發展空間。
為什么要輸出數字化?
其實,每日優鮮早在2019年就動過想做數字化平臺的心思,當時它與騰訊智慧零售合作,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沉淀成一套系統,但上升到公司級戰略是在2020年。
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徐正的思考在加深,他認為當行業結構分散時,應該選擇賦能;當行業結構高度集中時,應該成為一個玩家。他發現,包含菜場、小店、商超的社區零售有12萬億元規模,但行業CR100(行業前100名的市場份額總和)低于10%,是規模最大、最碎片化的行業。
對此,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進一步闡述說,如果主力做原來的前置倉到家業務,把全國前十名超市的份額全部吞沒,也只占到生鮮和快消市場規模的6%-7%,但做平臺有機會拿到25%乃至40%。“本質上我們要解決全行業問題,而不是個體的、垂直業態的商業實踐問題。”
每日優鮮希望在重資產和輕資產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王珺表示,“過去是流量革命,所有的價值來自人的管理和實物資產,所以越重越有價值,但在下一個產業互聯網時代,技術的價值創造最高,這時應該抓數據和算法。”
此外,社區零售門店也確實有這樣的需求,不擅長線上運營和獲客,線下門店的效率也比較低,擴張依賴門店位置和管理人員經驗,有明顯的天花板。
但每日優鮮并沒有放棄前置倉業務,它不僅基于前置倉醞釀了這套數字化系統,還會繼續提供數據幫助系統優化,就像鏈家與貝殼的關系。
每日優鮮在數字化上早有探索,2016、2017年就開始布局,每年技術投入數億元,目前技術團隊超500人,也有了三四年的數據和算法迭代積累。這才讓公司在商品采購、質檢、運輸、庫存、配送、營銷等全環節鍛造自己,在智能化分級和數據AI決策上也更加成熟,從而有了數字化能力溢出的基礎。
分三路進軍社區零售
每日優鮮究竟想做一個怎樣的平臺?
在王珺看來,就是讓大量商超都擁有到家的能力,用AI來管理商品、物流、門店和用戶,“用算法把超市決策都管起來,包括商品的選品、定價、陳列、促銷、備貨、出清等環節都做到智能化。”他們由此延伸出與圍繞“人、店、貨、倉、配”的五個產品:營銷智能化、門店智能化、供應鏈智能化、大倉和中心倉智能化、末端配送智能化。
看上去好像在做一個ERP軟件,不過王珺否認了這一點,“我們會直接幫他們做電商業務,把前置倉、店內倉搭起來,全面接管端到端的運營,不只是賣一個軟件,而是搭一個平臺。”
其實,業內不缺這樣的數字化平臺,比如騰訊智慧零售就有1500人以上的團隊專注做零售。在王珺看來,行業不缺需求側的工具,缺供應鏈的管理能力,這正是每日優鮮的優勢。“第三方服務商很少涉及經營層面,不涉及進什么貨、進多少貨、多少錢進,他們應該叫連接器,是我們數字化平臺中的幾百個功能之一。”徐正說道。
在這套體系里,商家可以用微信小程序等吸引用戶,每日優鮮負責搭建中后臺,不會觸碰用戶,最核心的用戶資源還握在商家手里。不過,年營收2000萬元以上的超市更適合這套系統,另外還需要接受用戶從線下往線上遷移,有基本的信息化水平。
徐正補充說,超市和菜場升級會同時推進,超市是做生鮮標準化經營,菜場則是經營空間,繼續做非標準化的商品,未來每日優鮮還可能用數字化能力賦能小店。
在菜場和小店上的探索,也幫助每日優鮮在下沉市場布局。“我們計劃未來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菜場運營商,那是下沉市場真正的流量大入口。”王珺透露,這塊業態已經在江蘇和安徽落地,會重點聚焦三四線城市乃至更下沉的地方。
經歷了生鮮電商洗牌和社區團購搶占兩場大潮,生鮮電商似乎被證明是一個多業態共存的領域。經歷六年多探索的每日優鮮,也在前置倉業務有了健康經營模型和可持續增長能力后,把觸角伸向一個更廣闊的市場,從一個垂直型玩家升級為平臺型玩家。“未來社區零售會有平臺型玩家出現,預計會有2-3個千億美元級別的。”王珺說道。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