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用百貨到蔬菜水果,越來越多的超市推出自有品牌,那么商超的自有品牌靠價格還是創新來贏取市場?消費者是否買單?自有品牌是否是商超的突圍之路?
為此,上游新聞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商超自有品牌五花八門琳瑯滿目
去年天貓“雙十一”,盒馬聯合30家合作伙伴,開發了40種火鍋鍋底,還注冊了“盒馬火鍋”的商標。
一不小心,與企業牽手定制的盒馬自有品牌就成了爆款,據說去年“雙十一”盒馬火鍋銷量是上一年的8倍。
記者在重慶市各大商超發現,“惠尚”、“百世田源”、“蘇鮮生”、“彩食鮮”、“悠自在”……幾乎每個商超都有自有品牌,琳瑯滿目,讓人應接不暇。
記者在盒馬鮮生就看到,盒馬的自有品牌商品基本涵蓋日常型、改善型和極致型消費需求。如“盒馬藍標”、“盒馬工坊”、“盒馬日日鮮”主要滿足大眾日常生活,還有主打進口食材的帝皇鮮。
來自盒馬鮮生的數據顯示,去年以來,盒馬已經推出超過20000款新品,其中6000多款為盒馬自有品牌商品,新品迭代速度比行業快3到4倍。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重慶本土的重百超市就推出了自有品牌“重百超市”,新世紀超市則推出了自有品牌“惠尚”系列。
而在永輝超市,還有“悠自在”、“純逸”、“美支支”、“優頌”、“妙維思”等自有品牌,涵蓋了從家具、茶具、生活用紙、理發工具等名目繁多的生活日用品品類。
家樂福超市重慶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家樂福的眾多自有品牌中,蘇鮮生品類最多,基本都是民生單品,賣得也最好。
低價曾經是自有品牌的殺手锏
據了解,超市自有品牌最早來自洋超市,早在十多年前,家樂福、沃爾瑪、屈臣氏等外來超市,其自有品牌的比例就達到了15%-20%,除了日常的紙巾、水、休閑食品外,一些小家電,以及鍋碗瓢盆之類的小五金,也紛紛以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的自有品牌出現。
重慶本土超市從2005年開始推出自有品牌。當時,重百超市嘗試性地推出“重百超市”牌紙巾和純凈水。嘗到甜頭后,重百表示將擴大自有品牌的比列、結構及單品數。
“自有品牌的紙巾及水比同類質量的商品便宜20%-30%,價格低了,自然好賣。”
一位在商超從事十多年食品經銷的供應商表示,在當時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各大超市熱衷于推出自有品牌,目的就是為了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搶占市場占有率。
自有品牌開始從拼低價到拼創新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商超的自有品牌經營已經從最初單純的拼低價,發展到拼個性化創新、拼品質和拼供應鏈。
近兩年,各大商超均瞄準生鮮推出自有品牌,以滿足人們對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物質需求。
盒馬對外推出“盒馬有機鮮”,把高高在上的有機菜價“拉下神壇”,讓消費者能在盒馬買到有品質保障的有機蔬菜。永輝超市也推出“彩食鮮”,將品質賣相都更佳的凈菜,擺到了人們的餐桌。
老牌的重百新世紀超市也有了“百世田源”,從田間地頭到餐桌,都有了索源,每一份蔬菜都有規范化的包裝流程,包裝車間嚴格人員檢疫。
而個性化的自有品牌商品在山姆會員店也非常突出。重慶山姆會員店的自有品牌超過700種,銷售占比達到30%。山姆會員店獨有的山姆烤雞和麻薯、榴蓮蛋糕,成為山姆會員店的食品銷售王牌單品。
此外,商超內的各大進口商品,也有各商超自有品牌的蹤影。雖然這些品質商品并不便宜,但是購買的消費者卻不少。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超市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價格的血拼,更多的是個性化的商品和創新,而這些商品主要來自商超的自有品牌。
新聞縱深>>>
自有品牌是不是商超突圍之路?
商超是高速發展和充分競爭的行業,越來越多的商超在競爭中,更加注重自有品牌建設,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自有品牌已經成為商超突圍的一大趨勢。
以盒馬鮮生自有品牌大米為例,從5公斤一包的大米“瘦身”到300克一瓶的大米,再到門店像鮮榨果汁一樣“流淌”出的現碾大米,盒馬的大米不僅包裝越做越小、鮮度越來越高,也把一款普通的民生消費品做得越來越時尚。
上海崇明的大米種植戶大戶和盒馬一起建工廠,做了瓶裝米以后,這個企業一躍而成行業創新的領航企業。同時,盒馬還把大米做成了米餅,通過產業鏈的帶動產生了更大的消費價值。
盒馬商品采銷全國總經理趙家鈺表示,盒馬的自有品牌發展,就是快和時尚,而這背后是盒馬打造商品力日漸成熟的體系化能力。這靠的是企業供應鏈逐步完善,通過數據技術能力和互聯網思維,將消費者碎片化個性化需求整合,并同步到生產研發端,與合作伙伴一起將最新的潮流趨勢融入商品。
業內人士分析,傳統零售往往研發效率低、更新慢,且由于欠缺數字化工具的支持,難以掌握最新的市場風向和消費者偏好,即便是自有品牌,也很難有眼前一亮的商品。因此,與其說自有品牌是否是商超突圍之路,不如說大數據運用下,商超與供應鏈渠道的融合發展所催生的個性化創新基因,才是未來商超發展的核心所在。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徐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