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7日新媒體專電 據美國每日科技網站3月13日報道,一顆大小與地球相當的系外行星可能失去了原有的大氣,但通過火山活動第二次獲得了大氣。
報道稱,在距離我們41光年的地方,有一顆紅矮星。環繞其運行的一顆系外行星的大小與地球相當,由巖石組成。這顆系外行星被稱為GJ 1132 b。在某些方面,GJ 1132 b與地球有著有趣的相似之處,但在其他方面與地球截然不同。兩者的區別之一是,這顆系外行星霧蒙蒙的大氣含有氫、甲烷和氰化氫的有毒混合物。
科學家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證據,證明其目前的大氣并非這顆行星的原始大氣,而原始大氣已被來自其母恒星的強烈輻射剝離。科學家認為,所謂的“次生大氣”是在該行星地表下的熔巖不斷透過火山裂縫滲出時形成的。從這些裂縫中滲出的氣體似乎在不斷地補充大氣,若非如此,這些大氣也會被其母恒星剝離。這是首次在太陽系外的天體上探測到“次生大氣”。
GJ 1132 b是從像海王星這樣的氣態行星轉變成有著有毒大氣的熾熱巖石行星的,這表明行星可以經歷劇烈的物理變化。
科學家假定,GJ 1132 b最初是一顆有著含氫的厚厚大氣層的氣態天體。這顆所謂的“亞海王星”的直徑最初是地球的好幾倍。據信,由于其所環繞的熾熱、年輕恒星的輻射極為強烈,這顆行星迅速失去了原始大氣。在很短的時間內,這樣一顆行星就會被剝離到只剩一個大小與地球相當的光禿禿的核心。就在這時,事情變得有意思起來。
讓天文學家們驚訝的是,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了一層大氣。根據他們的理論,這是“次生大氣”。基于直接觀測活動帶來的證據和通過計算機模擬得出的推論,研究團隊稱,這層大氣由氫分子、氰化氫和甲烷構成,還含有霧狀氣溶膠。相關模型顯示,霧狀氣溶膠源自誕生于光化學過程的碳氫化合物,類似于地球上的霧霾。
科學家認為,GJ 1132 b目前大氣中的氫來自其原生大氣,這些氫之前被行星的熔巖狀地幔吸收,現在正通過火山噴發過程被慢慢釋放,進而形成新的大氣。我們今天在這顆行星中看到的大氣據信不斷得到補充,以平衡散失到太空中的氫。
報道認為,這一發現對其他系外行星而言可能也是有意義的。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馬克·斯溫說:“有多少類地行星一開始并不是類地行星?有些可能一開始是‘亞海王星’,然后因光蒸發原始大氣的機制而變成了類地行星。這一過程發生在行星‘生命’的早期,當時恒星比較熱。然后,恒星逐漸冷卻,而行星仍在那里。因此就有了這樣一種機制,在最初的1億年里,大氣被逐漸剝離,然后情況穩定下來。如果你能重新形成大氣,或許就能保住它。”該團隊的發現將被發表在即將出版的一期《天文學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