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gashero
編輯 | 騰訊科技 孫實
在2021年央視3.15晚會上,曝光了老年人手機垃圾清理軟件騙局。
央視3.15晚會報道顯示,這類軟件的功能非常簡單初級,甚至沒有清理效果。據專家介紹,這類APP會收集很多信息,會頻繁高頻率上傳,導致手機會更卡,用戶再去下載清理,會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測試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這類APP十分活躍,他們通過在APP里發布廣告誘導老人進行下載。
其實這類問題的根源在至少2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即用戶不愿意為軟件付費,導致了軟件公司無法得到收入,但這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法。
在90年代,國內的各種軟件公司和游戲公司,直接因為盜版等問題倒閉了一大批。在進入2000年以后,開始出現一些新的支付渠道,比如彩鈴和短信代收費等,使得一些公司勉強生存了下來。游戲公司也開始用點卡獲取了一些收入。
這期間還誕生了之后影響深遠的兩種新模式,即使用中付費和流氓軟件。使用中付費早期出現在游戲中,游戲免費,而道具之類的可以另外付費。這種方法逐漸發展到了現代的APP中的應用內付費。
流氓軟件模式則是一種商業上更加成功的模式,把不愿意直接付費的用戶,榨干任何可以獲取的商業利益。本次曝光的誘導廣告APP就屬于流氓軟件模式。
流氓軟件模式可以從用戶上榨取的資源有很多種,比如:
后臺刷廣告:讓APP常駐后臺,不斷的去刷廣告,利用用戶的系統資源和IP地址,來詐廣告費,現代的在線廣告系統里,真人點擊的廣告已經下降到不足1/3了,而其余的就是各種虛假點擊,誘導廣告APP就是其中的一種,由于誘導廣告APP可以用分散的IP地址,所以算是比較成功的一種。
挖礦:使用用戶手機或電腦資源挖礦在至少5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一些新出現的數字貨幣,尚未進入GPU和礦機的時候,用CPU挖礦還是有利可圖的,這就導致這些流氓APP大量占用資源來挖礦。
收集用戶信息用于數據挖掘:這在一些看視頻送紅包的APP里也是長期存在的,關鍵就是利用用戶的觀看/閱讀/點擊行為,來獲取各種內容之間的關聯,進而使得推薦系統更加有效。
真實環境里收集用戶信息玩法更多。比如利用手機里的語音助手,注冊一些關鍵詞后,語音助手就會在聽到用戶說這個關鍵詞時,就激活APP。隨后APP就可以將這些關鍵詞發往服務器,使得用戶手機上關聯到該服務的所有APP都可以用這些關鍵詞來推薦商品。這也是很多用戶感覺手機在監聽自己日常生活的一個原因。
這些流氓APP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先安裝到用戶手機上。所以現代很多軟件的誘導行為也變得很專業。比如此次曝光的威脅說用戶手機有病毒或垃圾;也有一些在廣告圖片上做個紅包或按鈕之類的。
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個人態度悲觀。畢竟要改變用戶付費習慣就是很難。要從個人角度避免,也有一定的困難。比如安卓系統就是在很多設計中盡可能把權限交給軟件的開發商而非用戶。僅僅在前幾年大部分安卓版本還是要求一大堆權限,不給任何一個權限就不允許使用。
我父母的手機我只是勸他們不要安裝任何東西,想要用啥軟件先問問我審核一下。對于那些號稱送紅包的,或威脅類的,干脆不予理睬。
針對老年人的流氓APP從本質上跟針對老年人的詐騙類似。肯定是會不斷推陳出新的。要想解決也只能靠科普宣傳,讓老年人知道常見的騙術,才能避免更多人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