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馬越
編輯 | 牙韓翔
1
今年央視3·15曝光的案例,大概讓所有進入過線下購物場所的人心頭一驚——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你承載了個人信息的面部影像,已經通過商家的人臉智能識別攝像頭,悄悄被記錄、分析和存儲。
央視記者在全國多地先后調查了20多家裝有人臉識別系統的商戶,包括科勒衛浴、無錫寶馬汽車4S店、港匯恒隆Max Mara專賣店等地,所到之處,人臉識別信息均被偷偷獲取。央視曝光的人臉識別系統的生產公司包括蘇州萬店掌公司、上海悠絡客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雅量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和深圳瑞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根據央視的報道,科勒衛浴已經在全國上千家門店安裝了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萬店掌”攝像頭,消費者只要進入了其中一家店,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會被攝像頭抓取并自動生成編號,而以后消費者再去哪家店,去了幾次,科勒衛浴都會知道。
蘇州萬店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薛經理稱,他們平臺目前擁有的人臉數據量已經上億。
商家為什么要用人臉識別攝像頭來“監視”消費者?
事實上,商家使用人臉識別攝像頭是用于所謂的“精準營銷”。
線下零售店普遍存在的痛點是,與網店不同,線下門店無法有效利用線下流量。線下數據單一而隔離,不同實體商家的用戶數據無法打通,線上線下數據割裂。比如說在傳統的線下零售中,一個顧客進店,商家是無法知道他以前有沒有來過、來過幾次、是否有消費意向、有什么消費偏好等等。從而導致想要精準地向一類顧客推銷難度很大,廣告發放效率低、轉化率低,從而導致廣告效果無法統計。
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成為了商家獲取消費者信息的一個新數據源。
一旦被抓拍,同一個人就會生成一個獨有的“Face ID”。人臉識別除了可以做人群流量監控,還可以通過攝像頭里面采集的影像,辨識一些生物特征,比如性別、年齡等等。在央視的報道中,在一些人臉識別設備的后臺,可以清楚地看到顧客的人臉信息、性別、年齡,甚至還有此時此刻的心情。同時系統還為商家提供了“標簽”功能,可以將某些特殊人員加入黑名單,比如同行、記者、職業打假人。
人臉識別攝像頭記錄的消費者信息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有了人臉識別的信息,商家就能更容易地分析判斷客戶——知悉每一位到店顧客消費記錄、購物偏好等信息、關聯消費數據、消費總額、客單價、常購商品,最近到店時間、頻次等等。
上述涉事的蘇州萬店掌公司的陳經理表示,人臉不戴口罩,智能攝像頭的人臉識別率在95%左右,而戴口罩的話,識別率在80%-85%左右。
2020年12月,曾經有一則濟南購房者戴頭盔去看房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據媒體報道,目前國內有80%以上售樓處安裝有人臉識別系統,開發商把人臉識別系統用于判客,以此識別購房者的類型,這是為了分辨購房者第一次到售樓處是自訪客戶還是中介帶來的渠道客戶,以此來判斷是否需要給渠道商傭金。
但最關鍵的問題的就在于,作為被收集人臉信息的消費者,毫不知情。
在央視記者先后調查的全國不同商戶中,沒有一個商家明確告知,征得同意更是無從談起。而上述多個智能攝像頭設備制造公司也表示,人臉信息是在消費者無意識的情況下抓取。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個人信息安全規范》明確規定,人臉信息屬于生物識別信息,也屬于個人敏感信息,收集個人信息,應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等規則,并獲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授權同意。
2021年正式實施的《民法典》第1035條明確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征得該自然人或者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致命的是,人臉信息屬于個人獨有的生物識別信息,目前已經成為很多用戶的支付密碼、賬號密碼等,由于用戶無法更改自己的人臉信息,一旦泄露,將嚴重威脅用戶的財產隱私安全等。
人臉識別應用的泛濫,一方面出于國內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出于商業前景考慮,無論是互聯網大公司、傳統安防公司以及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公司都在這一領域大舉投入。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超過6500家人臉識別相關企業。其中,有限責任公司占比高達9成。另外,我國約22%的人臉識別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技術較為先進的公司會提取面部的特征值來替代原始照片,這些特征值是匿名性數據,經過加密處理后即使被泄露也無法重新定位至某個具體的人。采用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
但不少公司,包括央視曝光的上述公司在內,都是直接收集和存儲原始的面部信息。這對于用戶來說,隱私泄露的風險大為提高。
正在審議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是我國首部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立法。其中規定,要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收集敏感個人信息要經過個人單獨同意,向個人告知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必要性以及對個人的影響。
而以目前的狀況看,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造成的個人信息暴露的情況不容樂觀。眼下,人臉識別行業還處于技術跑在監管前面的境況,而目前多方也呼吁,有關部門應該盡早劃定紅線,用法律規范約束這一技術的大范圍濫用,保護公眾的知情權和隱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