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到錢是我們做投資的根本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賺錢是做投資的全部,投資的過程本質其實是一個不斷學習、提高認知的過程。
今天發現了一本好書,是吉姆.柯林斯的《飛輪效應》,去掉目錄和附錄不到100頁的小冊子卻能把復雜的理論講的很通透。
那么什么是飛輪效應?為什么說做投資就是在尋找企業的飛輪效應?今天就教你一招,投資也可以變得很簡單~
01
什么是飛輪效應
什么是飛輪效應呢?有意思的是《飛輪效應》這本書并沒有給出該效應的定義,而是用了大量事例來說明。每個人對飛輪效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們來看三個成功企業運轉飛輪的例子。
1.亞馬遜的飛輪
作為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也是最持久的企業,“國際版淘寶”亞馬遜的底層運營邏輯是這樣的:首先通過降低平臺上的產品價格來吸引更多顧客,隨著消費者訪問量的提高第三方賣家會選擇入駐,這就為亞馬遜提供了更廣的渠道和更大的規模,規模效應讓亞馬遜可以壓低成本繼續降價,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就是亞馬遜的飛輪。
2.英特爾的飛輪
做為一代芯片巨頭,英特爾的飛輪是這樣轉的:首先投入資金開發最新的芯片,在競爭對手趕超之前將新的芯片設置高定價,隨著新芯片的產量增加形成規模效應降低單位成本,這樣即使在對手趕超上來自己被迫降價時也能保持高利潤,最后將高利潤投入下一輪芯片研發,形成一個良性的閉合循環。
3.Giro公司的飛輪
做自行車頭盔的Giro公司也有自己的飛輪:首先研發出新產品并讓明星運動員在比賽中使用它,這樣就能激勵業余愛好者以及大眾消費者購買自家品牌產品,從而Giro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可以支撐產品的高定價,公司利用高定價獲取高利潤,最后將高利潤投入到新產品的開發之中,形成一個循環飛輪。
看完以上三個例子之后,相信各位對飛輪效應有了一定的理解。一個企業可以看作是一個系統,系統中的要素都是相互銜接的,如果企業能將一部分關鍵要素首尾相接,形成一個因果驅動的閉合循環并不斷運行,這就將成為推動企業走向成功的飛輪。
02
做投資就是去尋找飛輪
那么從我們投資者的角度看,尋找可以永續經營的好企業去做長期價值投資本質就是去尋找企業內在的飛輪
根據企業構建飛輪的步驟,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尋找企業飛輪的步驟:
1.列舉出標的企業已經實現的一些重大的、可復制的成功以及企業過去經歷過的巨大失敗。
2.對比上述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嘗試歸納出企業有哪些可以組成飛輪的構件。
3.利用歸納出的構件(4-6個)草擬出一個飛輪。這個飛輪必須是閉環的,而且每個環節之間一定是有邏輯關聯的。
4.再次利用企業過去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套用到你構建的飛輪上進行驗證,進而不斷修改。
通過以上步驟,如果你能為標的企業構建出一個在你看來無懈可擊的飛輪,那么說明它符合你的投資邏輯。同樣,如果你怎樣也找不到該企業的飛輪,那么它可能并不是一個適合長期價投的企業,也可能這家企業是在你的能力圈之外。
市場上每位理性的投資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投資偏好,都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分析模型作為得心應手的工具。其實投資這件事本質是沒法用一個一以貫之的模型去全面概括的,我們站在不同的視角去看問題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這就決定了不同的投資模型或是投資原理之間是存在聯系的,我們從飛輪效應出發,可以將許多投資理論聯系在一起。
1.第一個飛輪轉動—萬事開頭難
對于新興企業或高新技術企業來說,轉動企業的第一個飛輪往往是要耗費最大成本的,也就是俗話說的萬事開頭難。對于這種情況,投資者需要根據企業的戰略規劃預先畫出一個完整的飛輪,再去根據企業的實際完成情況不斷驗證,并修改投資決策。
2.建立下一個飛輪—第二增長曲線
企業想要實現發展是要不斷將自身的飛輪變大的,這其實與我們平常提的第二增長曲線理論相似:企業的整體發展曲線是向上的,但拆解開來,它們實質是一條條新增長曲線的集合。
根據柯林斯在書中舉的例子,企業對飛輪的升級其實就是新增長曲線的建立。
3.飛輪效應產生—復利效應
飛輪建立的過程是漫長的,過程收益是很低的,但是當閉合的飛輪一旦建成,飛輪將越轉越快,實現爆發式增長。這一點其實和我們說過的復利效應原理類似。想要獲得成功的企業必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期”才能實現爆發式增長。
以上是我們從飛輪效應出發做出的一些聯想,如果我們能將不同的理論融會貫通、相互聯系、辯證思考,那么投資水平必然會向上邁入新的臺階。
03
投資學習也需要飛輪效應
其實我們投資學習的過程也是有飛輪效應的:投入時間精力學習知識,然后利用知識挖掘企業關鍵信息并根據信息做投資,通過投資賺取高于市場收益的超額回報,這樣就有了更多的信心、金錢、時間等繼續學習,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當然,萬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投入時間學習才是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