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比亞迪發布了“刀片電池”,以其出色的電池安全性能博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但同時也揭開三元鋰電池行業的痛。
三元鋰電池,由于其本身的化學特性,在受到一定程度的結構破壞、極端高溫等情況下,會發生極其強烈的反應,即熱失控,輕則劇烈燃燒,重則發生爆炸,并且很難在短時間內撲滅。
而就在昨天3月10日,廣汽埃安發布了彈匣電池系統安全技術(簡稱“彈匣電池”),聲稱解決了三元鋰電池的這一難題,實現了三元鋰電池整包針刺不起火的安全標準。
在“彈匣電池”針刺實驗中,采用了最嚴苛的標準進行了測試,電池包被刺穿后溫度快速提升至686度左右就開始回落,電壓開始下降,損傷處有白色煙霧產生,但無起火甚至爆炸現象產生。
并且在實驗結束靜置48小時后,電池也再無升溫或其他異常現象發生。
從電池包針刺實驗結果來看,“彈匣電池”不僅達到了國家要求標準,而且超過“5分鐘內不爆炸”的要求,可以說給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提升了一個臺階。
盡管之前廣汽埃安因為發布“8分鐘超充、續航超過1000公里”的石墨烯電池技術而倍受質疑,但畢竟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充電設施和電網端的能力,并非電池本身;所以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筆者認真研究了一下所謂的“彈匣電池”。
廣汽的“彈匣電池”技術,本質上是整個電池包的安全系統總稱,即包括電芯、電池包物理結構、冷卻系統、管理系統四大塊的整體方案。
首先,“彈匣電池”所采用的電芯,通過采用納米級包覆和摻雜技術對陰極材料進行優化,來提高熱穩定性,達到防止熱失控;在電解液中增加新型添加劑,能夠實現SEI膜的自修復,以提高電芯的壽命和降低短路的風險,同時這種添加劑還能夠在加熱至120度時,在活性材料表面聚合形成高阻抗的聚合物膜,降低熱失控時產熱量。
陰極材料也就是三元鋰電池名字的由來,例如常見的NCA鋰電池(鎳鈷鋁三元鋰電池)、NCM鋰電池(鎳鈷錳三元鋰電池);而陰極材料的粘結劑和導電劑本身是熱失控的主要元兇之一,通過納米級包覆和摻雜技術,可以讓粘結劑和導電劑更加均勻覆蓋在鋰化合物上,從而降低熱失控后進一步激化的連鎖反應,進而提高熱穩定性,防止熱失控。
電解液中添加新型添加劑,雖然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樣的添加劑,但是如果能夠實現SEI膜的自修復,則可以降低鋰枝晶、陰極材料損耗等現象的產生,進而提高電芯壽命以及降低短路的可能性;同時熱失控時活性材料的劇烈反應難以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活性材料和不該相遇的成分能夠自由接觸導致的,如果添加劑使得活性材料表面形成了高阻抗的聚合物膜,那么即能夠抑制或者減小熱失控后的反應劇烈程度,從而降低熱失控后產生的熱量。
其次,“彈匣電池”具備超強隔熱的安全艙,即電池包的物理外殼具有超強隔熱能力,通過網狀納米孔隔熱材料和耐高溫外殼,一方面實現外殼耐溫達到1400度,另一方面防止電芯熱失控蔓延至相鄰電芯。
外殼的耐高溫,解決的其實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外部高溫導致內部電芯的不穩定,防止電池以外的溫度引起電池包發生危險,另一個則是如果內部熱失控后,防止熱量傳播至外界,保障車內人員的安全。而隔熱材料本身則是杜絕內部的電芯與電芯之間的熱傳導問題,由于電動車所采用的電池都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電芯組合成的電池包,所以發生燃燒甚至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電芯之間產生的連鎖反應導致的,而如果能夠控制住電芯熱失控的蔓延,則可以將危險降很多倍。
再其次,“彈匣電池”配備了急速降溫的溫控系統,廣汽通過全貼合液冷結構,實現了散熱面積提升40%,散熱效率提升30%,有效防止熱蔓延。
全貼合的結構可以實現更加精準的導熱路徑以及最大效率的散熱過程,提高溫控系統的降溫速度。而溫控系統是扼殺電池熱失控的有效防御手段之一,在溫度上升的階段,如果能夠盡快控制住“問題”電芯的溫度,即可盡快控制住熱量擴散,以防其他電芯受熱出現危險。
最后,“彈匣電池”采用了全是管控的電池管理系統,通過采用全新的芯片,系統可以實現10次/秒全天候的數據采集,發現溫度異常時,立即啟動溫控系統為電池降溫。從而實現第一時間發現危險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其實管理系統是“預防”熱失控的最前端主動手段,在這里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危險并采取措施遏制,比之后發生電芯熱失控后再被動防止加劇要重要的多。
總結來看,廣汽埃安所謂的“彈匣電池”,是一套完整的三元鋰電池包安全解決方案,并且沒有出現什么“雷人”的黑科技,都是研究和業界認可的解決電池安全的方式方法,只不過每個細節中都蘊含著各家獨有的研究成果和技術秘密,所以從實際結果來看,的確頗有成效。
三元鋰電池具有如此危險的特性,之所以還是被廣泛采用,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較高、生產技術相對成熟;而作為電動車最重要的痛點之一,續航里程和電池的能量密度息息相關,當然,成本也是一大關鍵因素。
盡管各家電池廠商都在嘗試通過改變或者添加電池本身材料,來增強三元鋰電池本身的安全性;但是同時由于成本和量產的限制,目前無論哪種三元鋰電池,僅從單電芯角度來看,只能提升一定程度的安全性。
所以對于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看待,本就不應該單純關注三元鋰電池本身,這就像是汽油一樣,單純提高汽油的安全性本就不現實;廣汽埃安“彈匣電池”通過整套系統每個方面的提升,最終將優勢聚合在一起,才實現了“針刺不起火不爆炸”的結果,無論是方向還是實際結果,都非常正確。
其實也能看出廣汽埃安對于電池安全的理解和投入資源的程度之深。
但是話又說回來,無論是從實驗結果,還是對“彈匣電池”的技術解析,筆者并不質疑這套系統的能力和實際表現;不過對整個電池包每個部分如此的優化改進,廣汽稱在提供如此強的安全性同時,體積能量密度提升了9.4%,重量能量密度提升了5.7%,最夸張的是成本卻降低了10%。
因為成本的下降,意味著整套系統的量產能力很高,而“彈匣電池”還未問世,廣汽就稱做到“加量不加價”,甚至還降價,多少有些令人難以相信。
不過信不信并不重要,廣汽埃安稱今年開始“彈匣電池”就會搭載于自家車型上,到時候看實際的車價就一目了然。
最后筆者真的想吐槽一句,中國的這些電池廠商起名字是照著“亮劍”來的么,是不是下一款號稱安全的鋰電池,該叫“意大利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