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錯綜復雜的市場競爭下,如何走出一條差異化道路,是愛奇藝“隨刻”能否實現突圍的關鍵。
一個社區是否優質穩定,由三個維度因素決定:功能性、認同感(或歸屬感)、信仰特質。功能性是用戶需求最淺層的轉化。而認同感和信仰,則需要平臺經過摸索、培養與積累,是稀缺特質,更是用戶留下來的底層邏輯。
能同時滿足上述條件的社區平臺不多,YouTube是其中一個。
作為全球最大的內容平臺及社區,YouTube每月吸引超20億用戶觀看(月活),平臺日均視頻播放量達到50億,全球用戶每日觀看時長達到10億小時。可以說,YouTube為數十億人構建了一個巨大的精神樂園。
而YouTube成功背后的原因,不僅僅在于它能提供極為寬廣的內容范圍,任何人都能在平臺上能夠找到自己心儀的內容;更是在深度上,YouTube圍繞著用戶的不同需求,從而進行個性化、深度化的價值挖掘,圍繞著創作者推出各項扶持激勵政策,提供多元變現方式等,將創作者牢牢綁定在平臺內。
相比之下的中國市場,盡管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已經迎來了高速發展,但類YouTube模式的視頻社區平臺依舊還存在市場空白,有較大的深入挖掘空間。
而深度挖掘社區的好處,不光在于能夠清楚的了解用戶想看什么樣的內容,更在于它形成了平臺與用戶之間多維度的互動及價值認同。
將平臺塑造成以“人”為核心點進行用戶連接,從而通過內容驅動用戶,形成一個極具深度與用戶黏性的生態平臺,也成為了社區類平臺運營的核心邏輯。
去年4月,愛奇藝宣布推出隨刻,定位視頻興趣社區,以PUGC中短視頻形態為主,同時聚合了海量長視頻、小視頻,對標YouTube模式。
在談及愛奇藝推出隨刻的初衷時,龔宇曾提出,過去十年愛奇藝(IQ.NASDAQ)打造出了“愛奇藝”品牌,覆蓋電影、劇集、綜藝、紀錄片、動漫、兒童等各類長視頻內容。但在整個行業里,相較于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中、短視頻在國內還沒有形成規模,所以我們希望投入巨大力量打造一個新平臺“隨刻”,通過人工智能、計算機圖形學等技術手段,讓普通人、中小團隊等也可以創作出優質視頻內容,并通過個性化推薦觸達更多興趣人群,讓大家可以在隨刻分享自己的作品、心得。
從成立至今,隨刻一直在探索差異化的發展路線。在興趣社區的定位之下,平臺目前已有超2000個興趣圈子,創作者已達300多萬。根據愛奇藝相關數據顯示,在2020年,青春有你、史萊姆、潮玩盲盒、迷你世界、萌寵、漢服等成為了隨刻互動量TOP10的圈子,平臺社區氛圍凸顯。此外,依托愛奇藝生態,隨刻也逐漸形成了“以長帶短”、“以短帶長”的獨特優勢。
在社區建設、長短聯動等探索之外,隨刻也在進一步開拓變現路徑,在近日推出“超級粉絲”,成為國內首個推出該模式的平臺。
通過運營超級粉絲,創作者可以建立起屬于個人的粉絲訂閱頻道,定制化地為粉絲提供更精致的創作內容與互動增值服務,在增強粉絲粘性的同時,大幅提升創作者個人收益。在已有的廣告分成、直播打賞、電商收益等變現手段上,隨刻也在豐富自身平臺的變現體系。
在如今錯綜復雜的市場競爭下,“超級粉絲”會為隨刻帶來哪些新可能?這一革新業界的新模式又有多大的變現空間?這不僅是行業觀察者們想要解開的疑問,也是投資者想要了解的答案。
01 綁定創作者
對于內容平臺來說,上游思維至關重要,換句話而言,能否穩定的產出高質量的內容決定了平臺運營的好與壞。
從這個角度去觀察,內容平臺的核心資產就在于“創作者”,而內容本身,是平臺與創作者關系之下的結果。
如何將創作者服務得更好,幫助創作者在內容創作和商業上取得成功,意味著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大概率突圍。
回顧內容巨頭的誕生之路,“內容上游”一直是貫穿企業發展的關鍵詞。
YouTube通過一系列創作者友好機制,深度綁定優質內容者,由此成為行業成龍頭。
例如,2018年,YouTube就上線頻道會員(Channel Membership)模式,用戶可以對自己喜歡的創作者頻道按每月不同美元的多層付費機制,購買并獲取創作者提供的獨家內容,幫助內容生產者創作多元化變現。
會員頻道的推出,一方面對于創作者而言,它并不對所有創作者開放,而是具備一定標準的門檻,而這就要求了他們在內容質量上面,需要做到精益求精;
另一方面對于用戶而言,他們可以通過開通會員的方式,與自己喜愛的創作者產生互動獲取福利,享受到了額外的專屬權益。
更為重要的是,會員頻道的推出,給創作者帶來更豐厚的變現收入,讓創作者的變現不再單純依靠廣告。
根據YouTube的官方數據,創作者在“頻道會員”的營收實現了大幅增長:2020年YouTube創作者的“頻道會員”收入是2019年的4倍多。
這已經被市場驗證的“頻道會員”模式,能夠成為補足中國PUGC市場變現過程的重要拼圖,這里存在的空白,被隨刻很好的捕捉到了。
參考頻道會員,隨刻“超級粉絲”的推出也將從根源上激發創作者對創作的熱情,較高的變現收益也將實現平臺與創作者的深度綁定,共同促進社區的建設。
而這種創新,也被定義為“D2C”模式,創作者可以自行定義售賣內容與服務。
再通過沉淀下來的私域流量,反哺內容創作,在增強用戶粘性的同時,提升創作者收益,極大程度上的打開了內容創作者的天花板與想象力。
對于創作者來說,最直觀的體現就在于,平臺提供了與鐵桿粉絲互動,以及更多元的變現途徑及更高的收益。
據了解,隨刻獨家游戲解說創作者“小本解說視頻”,在開通超級粉絲的3天內訂單量翻了近4倍, 超級粉絲的月收益已占到他整體月收入的18%,成為了一大重要的收入來源。
另一位影視解說創作者“小片片說大片”在該模式上線后,月收入實現了超3倍的增長。
這些案例與數據都印證著超級粉絲模式的成功,而背后的推動因素,在于隨刻將內容創作者作為核心資產從而進行了需求倒推。
這不僅填補了中國現階段創作者變現的空白,同樣也給自己的社區生態建造了一座更為堅固的壁壘。
而在YouTube頻道會員之外,隨刻也進行了變革和創新。
誕生于愛奇藝的隨刻,與愛奇藝的生態協同是其與生俱來的優勢,隨刻會將愛奇藝IP開放給運營超粉的創作者,幫助他們擴大影響力、提供獨家的素材等。在技術運用上,會通過精準的個性化推薦,把超粉內容觸達給潛在用戶群。
02 構建社區橋梁
整體來看,“超級粉絲”模式推出的意義,在于能夠吸引更多優質創作者加入,帶來用戶粘性的提高,從而一個穩定的社區。
而透過模式去觀察企業發展的戰略,就能發現更深一層的含義——從需求倒推出發的戰略發展,能夠讓企業生態更加健康可持續性的發展,對于頭部創作者而言,他們通過“超級粉絲”將帶來額外的收益增長;
而對于中腰部、新人創作者來說,他們可以通過“超級粉絲”擺脫原本收入低迷的狀態,為他們成為下一個頭部創作者提供了絕佳的搖籃,而這些,都是平臺持續運營的源動力。
目前,隨刻已經形成了包括超級粉絲、平臺簽約、廣告分成、激勵計劃、廣告接單、直播打賞及電商帶貨在內的多種變現方式。此外,隨刻也在對創作者激勵機制進行細化,推出了長期扶持計劃(如新葉計劃、喜雨計劃等)、品類扶持計劃(如百萬開箱、奇知創享官等),覆蓋新銳、中腰部及頭部創作者。甚至在一些激勵細節上頗為用心,比如說粉絲觀看收益比非粉絲觀看收益更加多
隨刻目的只有一個,即通過需求倒推的差異化創作者激勵手段,塑造一個鼓勵優質內容的創作生產閉環,從而形成差異化的特色平臺。
而“超級粉絲”模式,僅僅是隨刻平臺戰略下的一個縮影,在可見的未來,會有更多的形態等待著探索與挖掘。
就目前的中國內容市場而言,在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公域流量正在逐漸轉化成為無數內容創作者的私域流量,已經成為了行業發展的趨勢。
而對于平臺來說,如何抓住行業發展的趨勢,為公域向私域流量轉變搭建一座“橋梁”,是他們下一階段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而這座橋梁不光在于鏈接平臺與用戶,更重要的在于它更好的鏈接了用戶與創作者,讓創作者自行定義內容與服務,推動著創作者進入全新的階段。
YouTube在平臺的渠道屬性之上,延伸出了一套成熟的創作者維護機制,從而產生新的商業機會,溢出性由此體現。
可以套用芒格曾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出的“lollapalooza效應”。
“lollapalooza效應”翻譯成中文是“好上加好效應”。它形容的是要素之間形成的協同,也就是相互強化并極大地放大彼此效應的因素,最終實現1+1>2。
隨刻作為獨立于愛奇藝發展的平臺,產品屬性帶來的“以長促短、以短帶長”形成了一重lollapalooza效應。
而以創作者作為核心,從需求倒推,從而激勵創作者進行更好創作、變現,這形成了第二重,也是更具有深意的lollapalooza效應。
對于內容平臺的未來發展,企業戰略的選擇與布局,需要時間去進行驗證其可行性,但在這場充滿未知數的戰爭之中,能夠增加企業發展定數的,就是將核心資產牢牢抓在手中。(作者:潘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