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手機產品代言人多如牛毛,甚至泛濫成災了。
機場、公交車站臺、高鐵站。。。到處都是。更加不用說在手機的賣場了。大體上海報的呈現方式也是千篇一律:某個明星的精美照片+手機產品照片。或者干脆,只有明星照片和企業的logo。
有人以為這是被藍廠、綠廠“帶壞”了,老是搞什么明星代言。其實,早在這兩家公司還沒有做手機之前,整個行業也已經是“明星遍地”了。金喜善(TCL)、李連杰(中興)、劉德華(金立)、趙薇(夏新)、梁朝偉(熊貓)、章子怡(南方高科)、李玟(波導)。。。
(跳水皇后手里拿著的是首信手機)
(還有幾個人記得李宇春曾經代言夏新手機?)
從時間段劃分來說,手機代言人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8年----2009年。剛好是2G制式的時代。也是中國手機最“瘋狂”、“野蠻生長”的時代。前后出現過的品牌數量幾百個,根本記不住。
這個時期的代言有幾個特點:
1、 一個品牌(公司)只請一個代言人。沒有什么CP組合,也沒有什么“男女搭配”。到期續約,或者重新聘請。
2、既然是代言這個品牌,那么就不僅僅只是代言手機產品,有時也會附帶上其他電子產品。當然了,費用是否另算,就看合約內容了。
3、因為網絡還沒有興起,發布會也很少搞。所以,明星的資源,基本上都是以平面媒體、電視媒體、戶外媒體為主。如此一來,無所不用其極,盡量地“榨干”明星的資源與形象。也不管什么“高大上”了。農村刷墻的事情,屢見不鮮。明星們嘛,也無可奈何。
(蔡妍代言索愛手機)
4、誰紅請誰,不管這個代言人與該品牌的形象、定位是否相符合。先請明星再說。
5、娛樂明星為主,體育明星為輔,其他跨界的明星幾乎沒有。
6、中國籍明星(包括港澳臺)為主,幾乎沒有外國明星。這個主要還是與當時的市場重點放在國內有關。
7、代言人的影視作品,往往很“生硬”地植入廣告。
第二個階段:2010年---2016年。剛好是經歷了3G時代、4G時代。相對而言,品牌開始集中,大量的中小品牌銷聲匿跡了。與此同時,國內的互聯網也大爆發了,從傳統的互聯網轉變為移動互聯網。
這個時期的代言有如下幾個特點:
1、產品形成不同的系列,代言人也從過去的一位,變成多個。定位更加清晰、人設形象更加吻合。同一個品牌,會根據不同的產品定位聘請不同的代言人。哪怕是他們來自不同的經紀人公司或者工作室。
2、代言人不單單授權使用肖像權,還要經常參加各種產品發布會了。當然了,明星基本上都是最后一個出場,全場尖叫,粉絲激動流淚。媒體記者同時在科技版和娛樂版上發通稿。
3、推出“XX明星定制版”產品。有代言人的簽名、鐳雕絲印。明星呢,也會說這是限量版,先到先得。有時還會推出標配、高配、頂配版本。
4、不再局限于娛樂圈明星,體育界、跨界明星也會加入代言陣營。
5、企業與代言人經常互動,相得益彰、互相捧場,資源最大化。
6、水軍橫行,頻頻爆料。從品牌說到代言人,從代言人說到品牌。科技版、娛樂版同時開花。本來只是友商互懟,結果連代言人也被“連消帶打”了。
7、品牌企業的老板、高管,不經意間,也成了代言人。一不小心,也從科技界跨進了娛樂圈。
第三階段:2017年至今。4G接近尾聲、5G時代來臨,品牌更加集中了,大量的中小品牌已經陣亡,剩下來的,要么是巨鱷,要么是夾縫中求生存,兩極分化了。與此相匹配的互聯網行業,也進入到了下一個階段:視頻時代。
這個時期有如下幾個特點,將來還會繼續一段時間:
1、企業老板、高管直播帶貨,自己充當代言人。
2、代言人干脆入職企業,領取某個工號牌。貌似成為了該企業的員工。
3、企業簽約更多的代言人,分散風險。分散因明星人設崩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4、網絡時代,利用更多的宣傳手段、方法,快速地傳播產品。代言人也從“小白”變成了“產品經理”:講解參數、演示性能。
5、聘請更多的外國明星,企業走向國際化。不僅僅是在當地的市場聘請當地的明星,也會把一些國際知名度很高的明星,“邀請”到國內來。
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后浪推前浪。
手機產品不斷演進,代言人也不斷推陳出新。
等到將來再過二十年,這些代言人是否會對當年自己代言的產品、品牌莞爾一笑?原來我那個時候,那么搞笑啊?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