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遞網購、餐飲外賣、生鮮配送等為代表的新模式、新業態正在快速改變人們的生活,重塑商業生態。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快遞行業總收入已達7500億左右,從業人員超1000萬,全國餐飲外賣產業規模已超過6500億元,外賣從業人員突破700萬。
迅猛發展的同時,平臺經濟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曹阿民指出,通過殘酷的市場競爭和并購整合,快遞外賣行業已高度集中于少數平臺企業,行業壟斷性特征日益呈現。
由此帶來的則是,強勢快遞外賣行業平臺企業與相對弱小從業員工個體以及廣大消費者的力量并不平衡。“特別是在當前尚缺乏成熟系統的配套監管制度的情況下,以靈活用工為主要形式就業的一線快遞外賣小哥們的勞動者權益得不到制度性保障。”
“業內時常發生消費者投訴快遞外賣平臺,平臺將責任轉嫁懲罰一線快遞小哥,快遞小哥與消費者激烈沖突。”曹阿民說,“最后一公里”配送人員普遍采用改裝加寬電動二輪車,載貨多、行駛速度快,闖紅燈、逆向疾行等非常普遍,時常造成道口堵塞、車輛安全事故和快遞小哥的不幸傷亡,也易造成行人的意外受傷。
對企業來說,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配送路線餐飲平臺獲取客戶和消費者是一項核心競爭力,導致“算法越優化,配送時間越短,配送過程交通與員工生命安全越脆弱”。如何應用新技術為人的發展服務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根源在于壟斷。曹阿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充分征求以快遞外賣為代表的平臺企業、廣大消費者以社會各界的意見,加快完善適應我國當前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平臺經濟監督管理法律制度,有效預防和治理壟斷經營。
此外,國家人社部等相關部門加強對快遞外賣平臺企業靈活用工的監督檢查力度,綜合考慮平臺企業的經營成本和勞動者權益保護,規范平臺企業的用工行為,讓快遞外賣從業人員能夠分享平臺經濟發展的成果,獲得應有的勞動保障和更多的職業培訓。
針對快遞外賣行業的交通違法問題,曹阿民建議,加大治理力度,依法規范配送交通工具,通過法律制度強化平臺企業對配送人員交通違法治理的主體責任。加強高精度定位、交通道口智能監控、配送人員身份車輛電子識別等新技術的融合應用。
在數據算法方面,曹阿民建議,國家科技部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社會倫理的研究,引領新興技術應用方向,規范平臺經濟的競爭行為,發揮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