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但數字經濟領域潛力凸顯,成為發展新動能。而“新基建”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石,從短期看,可以拉動需求、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從長期看,對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有一定的作用。
新基建:基于傳統基建轉型升級
新基建和傳統基建有何區別?為什么要重視新基建?
2008年,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重點之一便是建設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十余年后,中國的基建存量已是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底,高鐵運營里程達3.79萬公里,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大中城市間1至4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半小時至2小時工作生活圈初步打造。截至2019年底,全國公路里程已超500萬公里,其中農村公路420萬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如此強大的基礎設施網絡,串點為線,連線成網,讓城市和鄉村都能流動起來,帶來了各種資源和產業的整合,讓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中心。但下一步,“中國制造”如何變身“中國智造”,推動產業升級?
新基建的作用即在于此。如果說,傳統基建搭建了強大的流通網絡,那么,新基建將成為另一個連結點,讓整個產業鏈的整體調度變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跟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征。2020年兩會首次明確了七大關鍵領域,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把新基建作為新引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鏈邁向中高端,具體如何實現?
“5G+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新格局
首先需要看到,中國工業門類齊全,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新基建中的工業互聯網,涉及大數據分析、先進傳感和控制、網絡信息安全等技術,可以減少各環節之間的信息差,是我們從“大而全”邁向先進智能制造的基礎。
以疫情初期為例,火神山醫院建設過程的高效,世界有目共睹。其中,醫院規劃設計、施工機械設備使用、搭建醫療信息系統、覆蓋5G信號等,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正是工業互聯網在發光發熱。
網絡是工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5G和工業互聯網的結合,可以發揮完備工業體系的優勢。在強大的5G網絡之下,工業數據的實時交換、計算建模等環節更有效率,智能控制、運營優化實現變革。
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新建5G基站超60萬個,全部已開通5G基站超過71.8萬個,可以說,5G網絡已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及重點縣市。
目前,在建的“5G+工業互聯網”項目已經超過1100個,已經出現了機器視覺檢測、精準遠程操控、無人巡檢安防等應用成果。從相關專利的申請量來看,廣東、北京和江蘇領跑全國。
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蓄勢待發
5G既是工業互聯網的基礎,也決定著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能力層級。
作為新時代的“石油”,數據成為發展的決勝資源,建立大數據中心有助于推動政務及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2014年,部分省市陸續成立大數據局,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20個省級政府和80個以上的副省級和地級市政府成立了專門的職能機構,對政府內部的數據資源進行統一管理。
數據中心發揮著多重作用:既是海量數據的“圖書館”,也結合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進行數據計算和處理,相當于“數字底座”。疫情期間,云辦公、在線教育、無人配送等新業態涌現,預計到2025年,數據中心市場收入有望超過4000億元。
而在人工智能領域,數據是“原材料”,算力算法是“工具”,前者倚賴數據資源的豐富完善,后者目前還依靠國際領先公司的基本框架,創新突破較少。整體來看,相關行業仍處在生命周期的初期,大規模商業化尚待開啟。
充電樁助力交通綠色發展
跟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相比,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特高壓、充電樁顯得沒有那么“輕量”,但它們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經濟輻射能力、推動交通智能化發展。2020年,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被列為新基建七大領域之一,關注度不斷提升,展現綠色前景。
從2009年“十城千輛”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開始,中國逐步布局汽車強國之路。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92萬輛,比2019年增長29.18%。工信部等三部門先后進行了三批次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下沉市場成為增量趨勢,預計到2023年,純電動汽車將成為國內新車銷售市場的主流。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加油站”,充電樁有力支撐了其產業的高速發展。2015年至2020年,我國充電樁保有量從6.6萬臺增加到168.1萬臺,車樁比從2015年的6.4:1下降到2020年的2.9:1,充電配套逐年改善。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預測,到2021年底,國內新能源車樁比將為2.7:1。
盡管充電樁和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都在不斷提升,但用戶對于充電的滿意度依然較低,公共充電難、充電耗時長等依然是體驗痛點。從體量上來看,私人充電樁建設還未達到規劃預期,未來需要推廣社區智慧充電。從數據潛力來看,充電監控體系如果能實現樁與樁、車與樁,企業、省市平臺的互聯互通,將助力產業信息化升級。
結尾
新基建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支撐。它有助于吸引資本投入,與此同時,跟全年50多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相比,新基建的規模相對有限,對于短期內推動經濟復蘇不會立竿見影。新基建是著眼于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長遠大計,需要積極探索模式和制度創新,為其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