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理想汽車發(fā)布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2020年未經審計財務報告,報告中顯示2020全年總收入為94.6億元人民幣,現金儲備達到298.7億元人民幣。
據報道了解,在財報發(fā)布之前理想汽車的內部信中公布,理想汽車2025年的戰(zhàn)略目標是在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占領20%以上份額,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汽車企業(yè)。
以公布數據來看,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800萬輛左右規(guī)模,20%市場份額意味著,理想汽車要在2025年交出一份年銷售160萬輛的成績單。
理想汽車2020年全年交付3.26萬輛,對比其內部信中2025年目標的160萬輛來看,理想汽車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很有挑戰(zhàn)性的“理想”。
從2020年到2025年,3.26萬輛到160萬輛,理想在想什么?
一個產品致富后他有了理想
2020年經營現金流為31.4億元人民幣,與2019年經營現金流為17.9億元人民幣相比,更為健康的現金流似乎給了理想快速實現產能突破的底氣。
理想汽車目前的量產發(fā)售車型只有“理想 one”一個產品,“理想one”2020年第四季度交付了14464輛,環(huán)比增長67.0%。
與其他新勢力品牌不同,理想的在售車型單一,并且使用的是區(qū)別于純電技術的增程技術。
簡單來講,增程技術是通過增程器,把汽油轉化為電能來驅動電機,輸出牽引力的技術手段。
也就是說,“理想one”既可以通過電池包來進行純電驅動,在沒電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增程器完成“汽油電能”的轉化,從而獲得動力。
兩種充能手段解決了一些車主的續(xù)航焦慮,續(xù)航問題作為汽車用戶的一個剛需,在增程技術的加持下這個需求是被解決的,理想通過單一產品成為新勢力強者的原因或有此原因。
目前北方地區(qū)冬季寒冷時間較長,增程車面對冬季較長地區(qū)的消費者確實更容易被接受。
電動車的續(xù)航問題一直為人詬病,天氣寒冷造成的電池能量衰減問題,使電動車有了“電動爹”的戲稱。
目前充電基礎設施便利程度與加油站相比,便利性仍有不足,所以大部分用戶在家庭第一輛汽車購買選擇上,純電汽車的續(xù)航問題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決定,購入純電汽車的用戶部分是作為家庭第二輛汽車的補充。
面對第一輛汽車需求用戶,增程車續(xù)航優(yōu)勢明顯,理想one的銷量似乎印證了增程技術的可行性,一些車企也開始探索增程技術路線。
“理想one”作為理想旗下的一款拳頭產品,理想似乎從研發(fā)初就對這款產品的用戶需求進行了精準定位。
“理想one”面對家庭第一輛車用戶,其6座和7座的選擇和后備箱的容量,作為一款中大型SUV產品在使用空間上綽綽有余。
結合理想的廣告宣傳“創(chuàng)造移動的家,創(chuàng)造幸福的家”中強調的“家”理念來看,“理想one”的產品定位瞄準的是第一輛車用戶、奶爸用戶和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消費群體。
理想 “中大型SUV產品+增程技術”的智能汽車定位,解決了空間、續(xù)航、品質需求,同時與純電動汽車和傳統燃油汽車形成了產品差異。
從“理想one”的銷量來看用戶需求的精準定位也確實給理想帶來了成功。
理想汽車2020年經營虧損從2019年的18.6億元人民幣下降到6.693億元人民幣;凈虧損從2019年的24.4億元人民幣下降到1.517億元人民幣,降幅達到93.8%。
已經“燒”出成果的理想或許覺得,增長的經營現金流和健康的現金儲備,為自己的擴張經營提供了籌碼,也孵化出了從3.26萬輛到160萬輛的“理想”。
“理想”很豐滿,產量卻骨感
新能源造車在資本市場中一片火熱,在股票市場也很受追捧,理想汽車的市值也在不斷增長。
截止到2021年2月26日,理想汽車市值為227.72億美元,已是千億人民幣級別。
與豐滿的市值不同,在2020全年3.26萬輛的交付量與目標的160萬輛對比下,就有些捉襟見肘的骨感了。
以理想內部公開信中將市場占有率列為三大關鍵支撐要素之一,和2025年實現20%市場占有率的目標來看,理想的主要發(fā)力點將會是擴大銷量提升市場占有率。
但是理想的產能是否可以滿足自己定下的20%市場占有率目標呢?
目前理想在江蘇常州的工廠一期設計產能為十萬輛,二期設計產能為二十萬輛。
據了解理想在目前已建成的生產車間內,已經為再次提升產能時需要安裝的沖壓機,挖好了基坑預留位置,在新增沖壓機時不需要停產就可以進行安裝,只是不知道這個已經挖好的“坑”何時才能填上。
提升市場占有率的前提是生產出更多的汽車并且賣出去,目前來看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是降價刺激用戶購買需求。
但降價必須由降成本來驅動才可以實現,結合理想2020年汽車銷售毛利率,較2019年的0.5%已提升到16.4%的數據來看,理想汽車的毛利率在新勢力中處于領先水平。
二是因為產能的上升形成規(guī)模效應,導致單車分攤成本降低。
三是由于只有“理想one”一款產品,除6座和7座之外配置基本相同,大批量的購買增加議價能力使零件及原料采購成本降低,以及裝配生產線通用促使的生產效率提高。
但如果將“理想one”的產能繼續(xù)增加,采取“擴大規(guī)模效應壓縮成本進行降價刺激銷量提升”的辦法,就會牽扯到市場需求飽和問題。
“理想one”三十萬級別的售價、中大型SUV的空間和增程技術,通過這些特點錨定的需求群體市場消化完之后,“理想one”的銷量就會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
這時只有通過推出其他車型或差異售價的產品,來解決遇到的銷量瓶頸問題。
這就是提升市占率的第二條路,通過推出更多車型和售價區(qū)間的產品,尋找更多需求用戶從而增加銷量。
這條路勢必會使研發(fā)成本,生產成本增加,并且開發(fā)新產品的投入風險較高,新產品的出現是否可以被市場認可是個未知數,考慮到新產品的市場的銷售反應或許會不及預期,之前的投入資金就面臨著沉沒成本的風險。
通向20%市場占有量的兩條路一個是降價一個是推出新產品,一條路是欲渡黃河冰塞川,一條路是將登太行雪滿山。
理想有了理想,但160萬的產能之路猶如蜀道。
當新勢力都看向市占率時,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也許是中國人特有的內斂,理想把自己對產能提升的欲望沒有表達的很直接,而是藏在了20%的市場占有率中。
另一邊市值千億美元的企業(yè)特斯拉,同屬于汽車行業(yè)的新入者,其CEO馬斯克則是直截了當的表達,他的目標是讓特斯拉每年生產2000萬輛汽車。
當舉著智能大旗的電動車企業(yè)都看中市場占有率時,他們看中的也許不是賣車這件事,而是在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之戰(zhàn)中提前布局。
目前造車新勢力的研發(fā)投入有兩大支出,一是車輛生產設計,二是自動駕駛技術。
大膽猜測一下,當自動駕駛時代來臨時,沒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將會面臨淘汰,而自動駕駛技術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功能性軟件。
那么,當用戶購入某品牌汽車之后,在使用這個硬件產品的同時,品牌也在收集用戶的個人數據用于填補數據庫供AI自主學習,也就是說,用戶在反向給車企輸出自己的價值。
同時,不同品牌的車機系統交互邏輯不同,當用戶購入某個品牌的汽車使用時,會投入學習成本,如果用戶將來產生了更換品牌車輛時,就不得不重新學習新品牌的系統操作邏輯。
這時,就產生了鎖定效應,用戶在更換品牌時會受限于操作習慣而繼續(xù)選擇同品牌產品。
如果將智能汽車看做一個大型終端,對比目前生活中最多的終端設備手機來看,當用戶想要從IOS生態(tài)轉移向安卓生態(tài)時,其中會產生的硬件轉移成本和學習成本,
如數據線的借口、無線耳機的響應速度、系統的操作邏輯等,往往會導致用戶繼續(xù)留在這個產品生態(tài)中。
至于生態(tài)可以為企業(yè)帶來多少價值,除IOS和安卓之外,可以回想一下賈躍亭的樂視生態(tài)故事。
所以,在新勢力都看向市場占有率時,他們想的不只是賣出了幾輛車,這幾輛車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多少利潤;
而是在想今天我多出了幾個用戶,該怎么把用戶留在我的生態(tài)中持續(xù)為企業(yè)帶來價值。
理想在想什么?
理想在實現理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