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行程,
一樣的打車軟件,
為什么我的車費更貴?
去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孫金云帶著團隊20幾人在5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慶),專門打車800多次,花費50000元換回了下面這份打車報告。
調研集中在5城,以不同距離(近途:3公里以內,中途:3-10公里,遠途:10公里以上),以及工作日早高峰(7:30-9:30)、晚高峰(17:00-19:30)、日間非高峰(9:30-17:00)、晚間非高峰(19:30-23:00)4個時間段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
獲得總樣本836個,有效樣本821個,通過數據分析,最終形成「2020打車報告」。
報告指出,使用越貴的手機,打的車可能還越貴。
打車的蘋果稅,各位蘋果機主都交了
該調研用「一鍵呼叫經濟型+舒適型兩檔后被舒適型車輛接走的訂單比」來判斷「被舒適」的程度。
數據表明,與非蘋果手機用戶相比,蘋果手機用戶的確更容易「被舒適」車輛(比如專車、優享等)司機接單,這一比例是非蘋果手機用戶的3倍。
蘋果和非蘋果手機用戶「被舒適」的訂單比例
除了通過手機品牌識別,平臺也可能同時關注乘客「手機價格」所透露的信息。
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乘客使用的是蘋果手機,那么就更容易被推薦舒適型車輛;如果乘客不是用蘋果手機,那么就要看他的手機價位,手機價位越高則越有可能被舒適型車輛接走。
大數據殺貴?
用戶手機品牌和價位占「被舒適」訂單的比例
不僅如此,「蘋果稅」還體現在打車優惠上。
數據表明,蘋果手機用戶平均只能獲得2.07元的優惠,顯著低于非蘋果用戶的4.12元,心疼蘋果機主1分鐘。
打車平臺背后不為人知的操作
怎樣才能最快打到車?
這應該是每個早高峰爭分奪秒的你都想知道的。
調研將點擊確認呼叫后司機確認接單的時間定為「響應時長」,司機接單后到乘客最終上車的時長定為「等待時長」。
結果顯示,北上深三城的響應時長峰值均發生在「早高峰階段」。
各城市不同時段響應時長對比(分鐘)
早高峰時段響應時長,北京以32.5分鐘高居第一,甩其他4城幾條街。這32分鐘,耽誤了多少人的全勤獎......最難的是找司機,一旦有司機接單,等的時間相對就少了很多,等待時長的極值出現在上海晚高峰的13.7分鐘,相比北京的早高峰,這點時間簡直不算什么。
各城市不同時段等待時長對比(分鐘)
特區深圳以5.6分鐘的綜合上車時長以及各時段都十分迅捷而領先幾大城市,真是個「說走就走」的城市啊!
各城市綜合上車時長對比(分鐘)
那么,平臺打車和街頭揚招出租車兩種方式,哪種能更快上車?
調研結果顯示,除北京外,揚招是各城市打車最快的首選。(團隊在上海調研了美團、首汽、滴滴平臺和揚招4種打車方式)
怎樣打車最便宜?
該調查以城市為單位,以完全「相同」的出發地和目的地線路作為基準,對比不同打車軟件中「經濟型」和「傳統揚招」的平均價格差異。
各平臺每公里的打車價格(以乘客實際支付金額計算)的結果顯示,首汽單價最貴,T3單價最便宜。
不同打車軟件每公里價格對比(元/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快車的價格與揚招出租車金額相同,均為4元/公里。(稍微補充一句,我們的研究沒有考慮滴滴優享和滴滴上的高端選項“禮橙專車”,那兩個選項的價格都比快車要高,自然也就比揚招更高。)
該報告還給出了每個城市打車最優惠的選擇。
各城市實測打車優惠策略建議
有了時間游戲,平臺會玩價格游戲嗎?
報告按不同城市來觀察,除重慶外,打車軟件在上海、成都、北京和深圳4個城市中預估價格和實際支付價格之間都存在顯著差異(P
其中上海是打車軟件價格被「低估」最厲害的城市,實付與預估差異的比值為11.8%,深圳相對另類,實付比預估價格還低了6.5%。特區深圳,也太實誠了吧?
各城市打車軟件低估價格水平對比
上海整體低估車費的背后,是各平臺價格的嚴重低估,其中,滴滴的實付預估差異比最高,達18.5%,其次是美團,高出了9.7%,首汽排名第三,為7.6%。
5大城市中,滴滴和首汽都存在明顯的價格低估現象。
其中滴滴平臺的實付價格比預估價格平均高了6.7%,首汽平均低估10.9%;但T3、美團和高德并沒有檢驗出明顯的差異;曹操平臺的實付價格卻明顯低于預估價格達21.1%,推測可能是平臺大額優惠補貼所致。
最后,整合調研結果,報告給出了乘客的滿意度模型,模型包含打車價格、等待時長、車輛狀況和擁堵程度四個主要因素。分別反映了乘客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乘坐感受和心理體驗。
大家都關注
來源:川觀新聞
責編:陳麗丹
編輯:龐舒青
點擊在看,說說你用什么打車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