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鋅刻度,作者 | 黎文婕,編輯 | 流星
當“多抓魚”的忠實用戶米卡發現,“多抓魚”突然被小紅書上的中古博主貼上了“中古寶藏店鋪”的標簽,她的心情有些微妙,沒忍住在這位博主的評論區丟了一句,“多抓魚的本質是二手書店!”
當然,這只是米卡自己對“多抓魚”這個平臺下的定義。更準確的說法可能是,多抓魚是一個以二手書電商出道,并不斷拓寬二手商品品類的互聯網電商公司。
在2020年以前,多抓魚的確更像是書籍愛好者“米卡們”的自留地,在這里,人們出售自己不需要的圖書,也可以淘到自己心儀的二手書。與出現得更早的二手書籍電商孔夫子、舊書街等相比,多抓魚多了幾分社區文化,比如帶著幾分“豆瓣”特色的“魚郵”,又比如像書架一樣的特色書單……
但2020年多抓魚的一系列“破圈”之舉——先是開了二手服裝的實體店,后又開始賣二手電子產品……多少讓因書而來的老用戶“米卡們”覺得自留地“地震”了。
眼下,距離多抓魚的第一家二手服裝實體店開業已近半年,邁出二手書籍這個固定圈子的“多抓魚”走得如何了?
另辟蹊徑,做二手書籍電商里的“豆瓣”
對于愛讀書的米卡而言,在一眾二手書籍電商平臺中,“多抓魚”的地位是不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孔夫子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賣書平臺,而多抓魚在“賣書”這件事上,做出了品牌效應,也講出來一些新故事。
時至今日,米卡仍然記得自己在多抓魚買到的第一本書是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也記得自己在“多抓魚”給這本書評了五星。評分和寫下魚友書評時,米卡覺得自己很像在逛豆瓣,就是憑借這些有幾分虛無的感受,90后米卡成為了多抓魚的固定用戶,時不時來這里翻一翻大家的書單,那些隨機產生的書單名,看起來可愛有趣,比如“你的點好奇怪”,又比如“為了封面購買”。在這個過程中,米卡很容易就挑到自己感興趣的二手書。
抓魚的書單以及買書后可看見書籍前主人是誰
關于這一點,多抓魚本身也并不避諱,其運營負責人曾在接受“極客公園”采訪時坦言,多抓魚的線上社區的確參考了豆瓣讀書。“多抓魚最初的客戶多來自豆瓣和知乎,這些用戶有著更為穩定的閱讀需求和擇書品味,且無論作為圖書的賣方和買方都有著更強的消費意愿。”
就連這家公司的員工,也多來自于豆瓣和知乎這兩個國內最好的社區產品。
而那句簡單的slogan“真正的好東西值得買兩次”,也成功讓注重品牌理念的米卡“圈粉”了,“相較而言,彼時的孔夫子也好,其他的書籍電商平臺也好,都是將低價作為營銷重點,但多抓魚則是突出其背后的循環概念,在買賣書籍之間,有一種傳遞美好的價值存在。”米卡稱,正是這種趨于社會價值向的品牌理念,讓多抓魚與普通的二手書籍區分開來。
還有很多細節,讓多抓魚與“孔夫子們”不太一樣,比如,在用戶還沒有開始下沉時,多抓魚的圖書選品曾經規定,明確拒絕教材及教輔類圖書、職業考試類圖書和養生、中醫類圖書,同時卻為文科、社科、藝術類圖書設置了重要的頁面位置。
這帶來的效應是,不少像“米卡”這樣聚集在多抓魚的書籍愛好者,大部分都并非僅僅因二手書的“低價”而來,事實上鋅刻度對比多抓魚與多個二手書籍電商平臺,以及當當、京東等圖書的活動價格后發現,多抓魚的二手書籍在價格上的優勢并不明顯。甚至也有許多用戶坦言,“收書的價格很便宜,但我們買書時的價格倒是不低。”
也就是說,比起“低價”,更多地是其構建的社區氛圍與其宣傳的概念,吸引了眾多同好。
基于此,一位多抓魚的老用戶曾將這里概括為,“一個在線上賣二手的誠品書店”。從眾多來自用戶早期的高度評價中,就不難窺出,“多抓魚”的另辟蹊徑算是走對了路子。
數據則更為直觀地驗證了這一點。
2017 年 5 月剛上線時,多抓魚只有 20 多位種子用戶。但在2018年1月,一次微博大 V 水木丁的推薦,讓多抓魚在短暫兩三天內迎來了幾十倍的流量增長和訂單量。
而根據多抓魚公司透露的數據,多抓魚已經積累了超過 70 萬用戶,平臺每天穩定售出超過 2000 本書。自去年 12 月獲得來自經緯中國、險峰長青、嘉程資本的 3000 萬元 A 融資后,2018 年,團隊又獲得了來自騰訊領投的 B 輪融資。
從賣書到賣服裝賣switch,理念與效果難自恰
轉折點發生在2020年秋季——在上海泰安路有近百年歷史的衛樂園,多抓魚悄悄開出了它第一家服裝店。
在此不久前,多抓魚在北京開了第一家線下書店,想把線上線下做通,倒是不難理解,但突然又將步子跨至服裝,隨后還賣起了Kindle、switch等二手電子產品,還是令不少老用戶有些吃驚。就連多抓魚的創始人貓助也曾說過「二手品類實際上并不相同,在制造業里是隔行如隔山」。
而從眼下來看,多抓魚對其服裝店的定位,的確不如其書店那么清晰。
一方面,當品類從書籍轉換到服裝,選品問題變得更復雜了。
正如貓助自己寫的,“服裝不能以極細的顆粒度統計需求。品牌、做工、材質都只是其次,好看才是最重要的。而好看這個標準就太寬泛了,完全超脫計算范圍。什么是流行?什么是風格?什么又是品位?我想不是擬合一堆標簽就能解決的事。”
盡管通過開店實驗,多抓魚的二手服裝業務正形成一套自己的選品標準和范圍,并一再強調讓服裝的品牌界限更模糊和淡化,“品牌不是制約條件,沒有品牌才是,除了無牌貨和假貨、尾貨,品牌服裝都可以入選。”
多抓魚的二手服裝交易
但實際上,鋅刻度向多位在“多抓魚”上有過賣衣服經歷的用戶了解后發現,由于按照多抓魚的收衣流程,第一步是提交品牌獲得估價,而很多用戶的衣服都直接“卡”在了這一步。“HM的普通款針織衫不收,淘寶品牌的衣服也不收。”曉玲告訴鋅刻度,由于此前要搬家,就整理了一堆舊衣服嘗試在多抓魚上販賣,但體驗感并不算好,“輕奢品牌衣服大概50元左右,優衣庫無印良品的基本只能賣到十幾元,其實還是不太能接受。”
另一方面,盡管多抓魚試圖通過商品品類背后的理念,來縮小書籍和服裝品類本身之間的距離。
比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抓魚一直強調這背后的邏輯仍然是“物盡其用”,但事實上,開業近半年后,鋅刻度通過微博、小紅書等多個平臺的反饋來看,不像其圖書業務能精準吸引到一批認同其理念的同好,走進其服裝店的人,更多還是因噱頭而來。
正如文首提到的米卡的發現,不少人注意到其首家服裝店,是慕“奢侈品中古”之名而來。畢竟,在營業之初,原價四五千的Comme des Gar ons西裝,在“多抓魚”的線下服裝店只要1000出頭;一萬多元的FENDI連衣裙,也只要2000元;COS、&Other Stories最低只要幾十元。據一些時尚媒體報道,“一些難得的中古品,一上架就被買走。”
因此涌入的大量消費者,則大多不了解“多抓魚”本身的品牌故事和理念,甚至有博主在探店后表示疑惑稱,“店鋪的員工應該對服裝不是很了解,所以有一條sacai的裙子標價才800元,而這條裙子的原價已達一萬元,大家趕緊去撿漏。”
“如果只看最后交易發生的結果,那二手服裝交易終究還是符合了多抓魚循環、環保等理念,但很難說清楚消費者到底是否因認可其理念而來。”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其實對于多抓魚的品牌宣傳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其豆瓣式的氛圍以及前期品牌形象的構建,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那一批讀書的用戶,眼下新的品類吸引的用戶覆蓋面更廣了,也就讓社群氛圍會隨之改變。”
“換句話說,也就是多抓魚的美好理念和實際上達成的效果會很難自恰。”
上述業內人士稱。
新老用戶難兼得,“多抓魚”想抓住誰?
盡管多抓魚之變,讓米卡有些驚訝。但是對于多抓魚本身,米卡仍然保留著美好的期待,“畢竟從本質上來看,無論是衣服還是書籍,能夠將這些東西的使用率最大化,的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肯定更愿意將自己不需要的舊書和舊衣服給多抓魚,而非其他純商業化的二手交易平臺。”
這背后的緣由可能是“多抓魚”的成功之處——“米卡們”這群忠實粉絲對其品牌的信任度很高。
也有很多新用戶涌入這片“魚塘”,因為相較于還需自己定價、溝通、發貨的其他二手交易平臺,“多抓魚”為賣家省了很多事兒,而新買家也因為平臺前期積累的口碑更愿意付諸信任。
至于新老用戶是否重合,多抓魚倒是并不那么在意,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抓魚方曾表示,“二手書的客戶和二手服裝的客戶并不一定重合。確實很多二手書的老用戶會參與我們二手服裝的新項目,但是二手服裝店本身也開拓了自己的用戶群,長期以往,兩邊的客戶群應該會獨立,并不完全重合。”
多抓魚服裝區
“畢竟多抓魚書籍業務的模式決定了其用戶體驗可能會越來越差,因為前期有各種補貼、用戶體量也更小,而用戶體驗變差后靠這個業務給資本講故事就難了。”曾在一家二手書籍電商平臺工作過的劉云(化名)則表示,開拓其他品類的確是其商業路徑必走的一步,“把文青女性這股流量引導至服裝,明顯能夠提高她們的客單價,更何況還能吸引更多新用戶,多抓魚何樂而不為?”
但也有不少老用戶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了逃離。“以為多抓魚會是一個文藝青年靠理想掙錢的故事,但現在看來還是在給資本市場講故事。”老用戶曲清告訴鋅刻度,自己曾在多抓魚買了近三十本書,也曾低價賣掉很多書,但從2020年冬季開始,她再也沒有點開過多抓魚,原因是無法接受變了味的“多抓魚”,“它像是披著文藝馬甲的商人,你以為它和其他二手交易平臺不同之處在于更美好的初心,但實質上的不同在于,它只是更會利用美好的理念來做大生意。”
在曲清看來,“相較于抓住最純粹的老用戶而言,多抓魚真正想抓住的,或許是資本的眼球。”
從這一角度來看,多抓魚要想新老用戶兼得,似乎沒那么容易。但細剖這層邏輯的背后,要想抓住資本的眼球,終究還是得抓準用戶們的心。至于不斷求變的“多抓魚”能否做到這一點,尚待更多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