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文|向思琦
編輯|宋瑋
從 2018 年 D 輪融資 2 億美元后,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再無資本消息。它越來越多出現在互聯網大廠的熱點事件中,多半是因為可以隱去真實姓名、用職業身份發言的 “職言” 社區。
2015 年,阿里收購優酷的官方消息出來前,脈脈上就有人匿名發布。2017 年,創業公司明星衣櫥拖欠員工薪水的消息也首次在脈脈上被曝出。脈脈百度指數平均最高的 2018 年,就有三個互聯網大事件與其相關:美團收購摩拜,熊貓直播被傳賣身、陸奇離職百度。
2021 年伊始,脈脈就連著上了兩個微博熱搜。
拼多多員工猝死事件后,另一員工在職言中發帖遭辭退,網友不禁懷疑脈脈的安全性。脈脈第一時間回應:不會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提供職言區發帖用戶的信息。
非議尚未消失,脈脈又因和 B 站的官司再度被熱議。因為認證為 B 站員工的用戶在職言上稱 “B 站能睡小姐姐”,脈脈被起訴不正當競爭,最終向法院提交了發布者信息,并給 B 站賠了 8 萬,達成和解。
真刀真槍的官司脈脈打過不少,律師函也收了上百封。與 B 站的訴訟類似,這些糾紛幾乎都緣起于職言,躲在 ID 后的員工直白地指責、甚至辱罵老板和公司。
有人把脈脈稱作互聯網大廠的 “公敵”。它同時也被稱為 “互聯網茶水間”、“打工人的情緒出口”。
2014 年完成 B 輪融資時,脈脈的用戶量只有 80 萬。2017 年到 2020 年,是脈脈用戶數量增長最快的幾年,從 3000 萬漲到了 2020 年 6 月底的 1.1 億。
這也是互聯網公司加班日益嚴重、勞資矛盾愈演愈烈的幾年。脈脈發布的 2017 職場報告中,“加班” 成為職場最熱搜話題。最近發布的 “中國職場流動趨勢報告 2021” 顯示,2020 年,職場人焦慮源排名第一的是 “工作”,其次是 “積蓄”,第三名才是 “疫情”。
“996、007、251、ICU、修福報、社畜、打工人、內卷……”,許多數字、詞匯也在這幾年被發明出來,用以揭示加班困境,也方便了社交平臺上的吐槽。
從 2013 年 10 月第一次上線,脈脈就有實名社交和匿名發言兩個體系。“當時考慮很簡單,我們發現,中國的職場里大家普遍壓力都比較大,用戶有非公開表達的需求。” 脈脈創始人兼 CEO 林凡說。
他相信,匿名發言能給大公司帶來制約,為員工提供和公司平等對話的平臺,這最終是件好事。與此同時,他也和很多 CEO 探討,如何減小沖突,達到共贏。
2015 年,匿名發言版塊開始做身份認證,顯示用戶所在公司。2018 年,“匿名” 經過整改后升級成 “職言”,用戶開始有了統一的 ID,旨在讓用戶更真實負責地發言。
拼多多事件后,脈脈在 1 月 29 日更新了 “社區管理規范”,在禁止發布的內容中增加了 “無實質內容的極端負面情緒內容”。
一些 CEO 告訴林凡,他們希望員工更多在公司內網上討論,“家丑不可外揚”。2020 年,脈脈上線了同事圈。同一家公司的認證員工可以聚在一起用職言 “花名” 討論,其他人看不到。
也有些 CEO 告訴他,他們比較在意的是,脈脈上有些言論是一個人的想法,還是員工們普遍都這么想。脈脈正在設計中的投票功能,就基于這一考慮。一家公司的事件或現象,只能由這家公司的認證員工投票、評價,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反映真實性。
這或許能減少公司與脈脈的沖突,但真正難以解決的是員工與公司的矛盾。
林凡也承認,對于脈脈上的言論,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選擇,但公司相對員工的權力關系不會改變。除非法律和監管機關干預,員工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近日,林凡接受了《晚點 LatePost》的專訪。臨近開始,林凡提出把采訪改成直播,讓員工們通過辦公軟件同步觀看他的回答。
以下是《晚點 LatePost》與林凡的對話:
收到過上百個 CEO 刪帖找人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