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英
眼看起高樓,眼看樓塌了。
塌得灰塵漫天,塌得人心冰涼。
曾高達10萬億元規模的P2P網貸,現在,基本宣布歸零了。
前天,深圳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布全市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第十五批和第十六自愿退出、且聲明網貸業務已結清網貸機構名單的通知,其中包括著名的佳兆業金服和桔子理財。
現在,塵埃基本落定。
兩年不到,深圳自愿退出P2P網貸行業的機構,已經高達211家。而極少數尚未退出的機構,不是他們不想退出,而是因“無法網貸業務結清”,故不能退出。
事實上,早在去年,不僅深圳,在全國范圍內,幾乎所有的P2P網貸機構,就已經被限制業務運營了——部分機構的勉強存在,完全是為了配合監管部門的追查和對投資者的清償。
曾經風光無限,現在一地雞毛。
苦的只是,不明就里、沒有風險意識的投資者。
在P2P網貸的瘋狂時期,2013年,全國范圍內P2P網貸機構高達近一萬家,最風光的時候,P2P網貸機構所涉融資金融,總規模一度超過10萬億元。
說實話,對P2P啟動強監管,監管部門的節奏,是慢了一拍,一直在2017年后。
但是,如果不是監管部門的忘羊補牢,如果任由P2P網貸肆意漫延,那么,這兩年,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勢必爆發,規模性的社會矛盾也會激化。
畢竟,99%的P2P網貸機構,幾乎都是空殼子,其投資和融資兩端,都涉及到數以萬計的老百姓,一批老百姓是網貸機構的投資者,另一批老百姓又是網貸機構的借款人(極少數自融除外)。
所幸,經過近4年的打擊和追查,P2P網貸,終于基本清零了。
這對監管部門是一次洗禮,對廣大投資者是一次教育,對圖謀不軌的P2P機構老板更是一次審判,他們有的破產了,有的入獄了,有的潛逃了,潛逃的,也終歸被抓回。
不僅是P2P網貸,任何形式的網貸,其都牽涉到金融安全和民生穩定,監管都必須果斷出手、嚴厲打擊。
2020年是對網貸打擊的升級之年。
監管的打擊對象,不僅全面覆蓋P2P機構,而且,還劍指所謂的科技金融公司,其標志性的事件是,出臺小額貸款新規、以及對螞蟻金服上市的緊急叫停。
前天,針對所謂的科技金融公司,銀保監會再出重拳,發布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
重點量化指標有3:
1,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互聯網貸款的,應嚴格落實出資比例區間管理要求,單筆貸款中合作方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
2,強化合作機構集中度管理。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互聯網貸款的,與單一合作方(含其關聯方)發放的本行貸款余額不得超過本行一級資本凈額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