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微信正慶祝著十周年,而另一邊,早于微信三個月上線的米聊,十年后卻迎來關停的結局。
2月19日,小米旗下的即時通訊APP“米聊”,已于中午12時正式關停。米聊早期的員工對紅星資本局說到:“米聊錯在第一步,它叫米聊,沒有米字,可能會更好。”
搶占先機卻停服退場
1月19日,米聊團隊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因業務變動,將于2021年2月19日12時停止米聊的服務,并關閉服務器,屆時及以后將無法登錄和使用米聊。
米聊官網發布關停公告
早在2月1日,米聊就已經停止賬號注冊、消息收發等功能。在小米應用市場,米聊APP的評論區下,有用戶表達對米聊的不舍:“感謝米聊團隊,陪伴了我很長的時間,關停真的太可惜了”。
時間線拉回到十年前,彼時智能手機還沒有大范圍普及,加拿大的學生團隊研發了Kik Message軟件,開啟了免費即時通訊工具的先河,短時間內,累積了超過百萬的用戶。
或許是受到Kik Message的啟發,兩個月后,小米就火速推出了米聊APP。2010年12月23日,米聊正式上架小米應用商城,當時定位為跨平臺、跨運營商的手機端短信工具,是一款免費的即時通訊工具。
三個月后,騰訊才推出另一款即時通訊APP——微信。
如今十年過去了,微信累積了超過12億的用戶,創始人張小龍在微信十周年慶典上說到:“每天有10.9億人打開微信,3.3億人進行視頻通話,7.8億人進入朋友圈,1.2億人發朋友圈,4億用戶使用小程序,微信上有3.6億個公眾號,朋友圈每天有1億條視頻內容。”
而快人一步的米聊,并沒有守住先發的優勢,在十年后迎來了關停的結局。
微信的致命一擊
王澤(化名)是米聊早期的員工之一,他對紅星資本局說到:“當時米聊作為小米最早的核心產品,意義非凡!米聊、MIUI與手機被稱為小米的‘三駕馬車’,并且是小米的聯合創始人黃江吉(KK)親自帶隊。”
作為國內第一款即時通訊社交軟件,雷軍對米聊寄予厚望,他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公開談到,米聊是繼移動互聯網風口,小米發現的第二個有千億美金市場的機會。
米聊推出之初,市場反饋很不錯,先是推出了“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2011年4月,又增加了語音對講機的功能,很快,米聊用戶量突破了100萬人。
劉冰(化名)是米聊早期的內測用戶之一,后來進入小米公司,成了直播業務的員工。他告訴紅星資本局:“那時候小米內部給米聊的資源非常多,來自小米網的導流、小米手機預裝米聊APP甚至雷軍等高管都在用米聊。”
“初期米聊的功能非常強大,率先推出‘附近的人’功能,然后微信才出了‘搖一搖’。”劉冰補充到。
一個月后,微信也開始推出“語音聊天”“查看附近的人”等等功能,但對于米聊來說,致命的一擊是微信開始與QQ賬號打通,通過QQ可以直接注冊微信賬號,借助QQ的強大用戶群基礎,迅速與米聊拉開了差距。
劉冰也說到:“米聊注冊的程序對于用戶來說不如微信方便快捷,注冊米聊之前需要先注冊一個小米ID,這對于沒有小米ID的人來說,無疑增加了一些成本。”
到了2011年底,微信的用戶數達到了5000萬人,次年3月,微信用戶人數突破一億大關。
米聊模糊的定位
面對微信這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米聊開始“亂了陣腳”。
王澤告訴紅星資本局:“當時米聊出現頻繁掉線以及服務器不穩定的情況,但最重要的,是米聊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王澤說:“在年終總結時,黃江吉(KK)對我們說了一句話,我能記一輩子,他說我們(米聊)在等一個彎道。”對于這里的“彎道”一詞,王澤解釋到:“就是指找到自己的定位。”
到了2013年下半年,微信“熟人社交”的定位已經不可撼動,后期又出現了陌陌等定位于“陌生人社交”的即時通訊APP,而米聊卻一直找不到清晰的定位。
之后,黃江吉(KK)明確米聊的定位為發燒友聚集地,圍繞小米為發燒而生的定位,做社交產品。
“當時的運營定位,是找到各類發燒友,可以一起交流經驗心得,通過共同愛好,走到一起進行社交,做了很多方向,當時做的最好的就是攝影、旅游這兩類。”王澤對紅星資本局說到。
粉絲文化可以說是小米的基因,也深深影響了米聊的定位與屬性。
在王澤的用戶訪談記錄中可以看到,一位熱愛攝影的“米粉”這樣說:“對我來說,米聊群就是一個平臺,讓我們認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
每年的七夕、春節之類的大節點,米聊都會做許多線下活動,還因此促成了好幾對“米粉”的婚姻,王澤表示:“這是我最愉快的記憶。”
米聊策劃的一系列粉絲活動
但是粉絲屬性也讓米聊的用戶群產生了一定的局限,在早期的調研中,用戶都認為只有小米手機才能使用米聊。
如今,談到米聊關停的消息,王澤告訴紅星資本局:“米聊錯在第一步,它叫米聊,沒有米字,可能會更好。”
2020年7月,小米官方授權的傳記《一往無前》出版,書中雷軍對米聊如此描述到:
如果騰訊用QQ這個產品來迎戰米聊的話,小米尚有一絲機會,因為QQ在手機上的體驗過重,不符合移動互聯網短平快的用戶體驗;
如果騰訊沒有犯任何戰略錯誤,選擇用完全相同的產品形態來迎戰米聊的話,只有在它能給米聊一年搶跑時間的前提下,小米才有 50%的勝算;
如果騰訊在一年之內拿出一模一樣的產品,那么,騰訊的綜合資源是小米的一萬倍,小米將處于完全的弱勢,屆時,騰訊會把全部的工程資源和推廣資源撲上來,小米獲勝的概率將是零。
不斷轉型逐漸邊緣化
2014年,負責運營小米游戲平臺的瓦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被合并進小米,成立了小米互娛。在敗給微信的用戶量級后,米聊從黃江吉(KK)的旗下被劃入了尚進帶領的小米互娛團隊。當時小米互娛的游戲中心是小米最賺錢的部門,米聊再次轉型,更偏向游戲化。
黃江吉(KK)與米聊團隊最后一次慶祝米聊生日
劉冰回憶當時米聊團隊轉入互娛后,大部分米聊團隊員工開始轉崗,小部分的人選擇了離職。
新團隊成立后,王澤依然堅持在米聊的運營崗位,彼時,米聊開始嘗試用游戲、影視與小米的粉絲文化相結合。
“當時米聊最大的優勢在于賬號一體化,小米云、小米游戲、米聊等等,賬號都是統一的,這意味著,信息可以打通,當時微信都沒有做這類功能。”王澤說到。
米聊新團隊開始致力于提升小米游戲玩家的用戶體驗,包括通過米聊建立游戲公會群、領取游戲福利、訂閱游戲攻略以及邊玩邊語音溝通的功能。
王澤對紅星資本局表示,當時米聊的轉型初見成效,數據也有一定的提升,但還是被互娛放棄了。“到現在我依然不能理解,為什么放棄米聊。”
王澤離職后,小米互娛成立了社交部門,做起了直播業務,米聊再次被放進了直播。之后,米聊逐漸走向邊緣化,在去年8月發布了最新版本后,再無動作。
對于米聊的失敗,王澤和劉冰都覺得十分可惜。2016年,劉冰進入小米公司,此時的米聊已經成了內部通訊軟件,客服團隊、保密部門等等都在用米聊。而現在,小米內部通訊工具則使用的是飛書,一款由字節跳動研發的辦公通訊軟件。
紅星新聞記者 許媛 實習記者 強亞銑
編輯 陳應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