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凡 編輯 | 楊布丁
出品 | 棱鏡·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39歲就成為“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到了65歲卻面臨“求而不得”。
過去的二十多年,創立微軟的比爾·蓋茨一直是全世界最廣受尊重的商業偶像之一。他曾參與推動現代史上堪稱偉大的科技變革,讓高不可攀的計算機技術轉變為易于大眾使用的工具;2008年后,他轉戰慈善,以平均每年四十億美元的速度押注全球健康發展和美國教育等議題。
“在一定程度上,金錢對我沒有任何作用。”蓋茨曾經表示,“它的作用完全在于能否建立有效組織,并將資源分配給世界上最貧窮的人。”
但蓋茨關注的話題,并不總能收獲社會廣泛認同。5年前,他曾在公開演講中提醒人們需要準備應急系統應對全球流行病,“否則死亡人數將多于戰爭”。新冠之前,世界顯然并沒有聽進這段忠告。由于他在疫情期間高調宣傳疫苗,甚至陷入“陰謀論”的泥沼。
有觀點稱,蓋茨想在人身上植入微型芯片,以追蹤誰做過新冠病毒檢測。這類說法的共同主題是,蓋茨尋求從危機中獲利。
“我沒想到會出現這些怪異的理論,我沒想過自己會成為目標。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1月下旬,蓋茨在與《棱鏡》等對話時表示,相比自己的名譽,自己更擔心陰謀論的盛行讓人們不戴口罩,或是不打疫苗,將影響美國抗疫的進程。
但在自己相信的議題上,蓋茨并不打算打退堂鼓。他花費十年時間研究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的成果——《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即將面世,蓋茨對這本新書有著很高的期望。他在個人博客上寫道:“我希望以一種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方式解釋科學。”
在新書中,比爾·蓋茨再次警告,“氣候變化危機可能比新冠大流行更嚴重。”
如果再陷入陰謀論怎么辦?
“我希望我們能夠學習到,如何讓真相比那些無稽的謊言聽上去更有趣。”
他上Reddit回答問題,參與網紅KOL的節目,學習和更年輕一代交流,也身體力行調動資金和社會資源,呼吁更多人加入這場“至零方休”的革新中。
蓋茨近照,來源:John Keatley
我有電動車,不是特斯拉
新書中,比爾·蓋茨提出,人類必須停止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否則五十年后,人類將面臨更多極端天氣乃至全球糧食危機,全球死亡率會急劇上升。讓每年510億噸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零的關鍵,是讓清潔能源變得跟化石燃料一樣廉價可靠。
他不僅描述了我們當前面臨的挑戰,還以電力、制造業、農業、交通等領域為切入點,討論如何實現零碳排放,為政府、企業和個人提供具體的可行的行動方案。
蓋茨對作者表示,自己已經買了一臺電動車,“保時捷Taycan,一輛了不起的電動車。我知道身邊有很多朋友也有不同種的電動汽車,包括特斯拉(Tesla)。他們都有很好的體驗”。盡管馬斯克通過社交媒體對蓋茨并未購買特斯拉似有不滿,但并不妨礙蓋茨贊許其參與的電動汽車革新。
早在2015年馬斯克吐槽在中國“賣車不易”時,蓋茨就曾經對作者表示,“他做的事情很有意義。他推廣電動車,令我們不需要推翻整個汽車行業,通過改善發電系統,把交通和發電系統連接起來,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挑戰很大,但是至少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環境的物質。他,還有一些中國企業正在研發質量更高、續航能力更強的電動車。這是極大的好事。”
但“遠處的哭聲”似乎很難改變當下的消費決策。以美國為例,油價比等量的可樂更便宜,電池性能帶來里程焦慮,都讓人們在性價比的考量下,不會輕易承擔減排責任。
對此,蓋茨認為,政府需要增加創新支持,并通過設立標準創造創新需求:“我在微軟學到許多教訓,簡單地制造一款偉大的產品并不能保證在競爭中取勝。氣候變化的教訓是,我們不僅僅通過技術創新來避免氣候災難,還需要政策創新,以確保科學家的突破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并確保發展中國家和富裕國家能夠負擔得起。”
蓋茨認為,由于目前導致排放的產品定價,并沒有反映出它們造成的環境破壞,碳稅以及碳排放限額和交易可能是兩種解決方法。這些方式并不是為了懲罰人們排放溫室氣體,而是為了激勵發明家創造有競爭力的無碳產品,并讓消費者購買它們。
蓋茨同時強調,雖然在氣候變化的討論中,電動車話題經常占據頭條,但乘用車排放的溫室氣體只占全球全年排放量的7%,應關注更大的問題,包括電力輸送、生產制造、種植養殖等各個生產生活環節。以上三方面在總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別達到27%,31%和19%。
電力輸送、生產制造、種植養殖等生產生活環節在總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別達到27%,31%和19%。來源:紀錄片《解碼蓋茨》的截圖
與摯友巴菲特討論飛機如何減排
蓋茨十年來的氣候變化研究,也滲透進友人間的日常解惑和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而作為“技術狂人”,蓋茨總是樂觀認為會有技術性的解決方案,即使并非都能短期實現。
在書中,好友沃倫·巴菲特就曾經和蓋茨探討飛機能否減排:依賴化石燃料的飛機能不能找到替代能源?
“沃倫問:‘為什么我們不能用電池帶動大型噴氣式飛機?’他已經知道,當噴氣式飛機起飛時,其攜帶的燃料占其重量的20%到40%。因此,當我告訴他,需要35倍重量的電池才能獲得與噴氣燃料相同的能量,他立即明白。需要的能量越大,飛機就越重。在某些時候,它是如此沉重,以至于無法啟動。沃倫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后說道‘哈’。”
這從側面印證了蓋茨的觀點——在減排問題上不僅僅要靠“意愿”,還需要創造“必要的工具”。在技術層面上,蓋茨將其稱為“能源奇跡”。“會遇到某些物理限制,因此,我們需要非凡的創造力才能實現目標。”蓋茨對作者表示。在書中,蓋茨列出了等待突破的各項技術,包括零碳水泥、零碳鋼鐵、下一代生物燃料、地熱能、下一代核裂變、碳捕捉技術等等。
公開信息顯示,在上述亟待創新的領域,蓋茨已經通過突破能源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簡稱BEV)投資了多家能源技術初創企業。其中,QuantumScape Corp專注于開發用于電動汽車的下一代固態電池,已經獲得了傳統車企大眾和上汽的投資;原Alphabet旗下的馬耳他專攻以熔融鹽為介質的儲熱技術,可實現持續發電、調峰發電,使得光熱發電具備成為基礎負荷電源的潛力。
除了儲能領域之外,蓋茨還通過BEV資助人造肉企業,以應對種植和養殖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并從個人的角度改變飲食習慣。
“我家沉迷于芝士漢堡。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會和我的童子軍伙伴一起去遠足,所有的人都想乘我父親的車回家,因為他會停下來,請所有人吃漢堡。多年后,在微軟成立之初,我在附近的漢堡大師(西雅圖地區最古老的漢堡連鎖店之一)附近吃了無數的午餐,晚餐和夜宵。”
蓋茨在書中寫道,“那些日子已經一去不回。盡管我仍然愛吃漢堡,但由于我了解到牛肉和其他肉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我沒有像以前那樣經常吃它們。”
富人的自覺和難題
但蓋茨承認,自己似乎并不是一個完美的氣候變化的宣講者,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在沒有可替代能源的情況下,碳排放本身就是個人或國家財富的側面印證。
作為一個有錢人,蓋茨坐擁大房子,乘坐私人飛機,甚至曾經坐著私人飛機去巴黎參加過氣候會議。瑞典的研究者根據他的行程粗略推算,他的碳足跡高達1600噸二氧化碳,在全球同樣名列前茅。
“我會為這些碳排放感到內疚。”蓋茨在書中自省,“但整個世界應該使用更多能源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只要他們是無碳的。這并沒有錯。”
蓋茨在書中披露,當全球近40%的排放都來自于最富的16%的人群時,全球70億人口中還有七分之一沒有可靠的能源來源。曾經觸發蓋茨研究氣候變化的,就是他在尼日利亞拉各斯看到人們因為沒有電,用燃燒火堆照明,孩子在燭光里完成家庭作業的畫面。
“我想起基金會的座右銘:‘每個人都應當有機會過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但是如果當地的醫療診所的冰箱無法使疫苗保持低溫,健康就很難。如果沒有燈光可供閱讀,活得富有成效就很難。”
蓋茨希望以一種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完成兩者兼得,既提高全球生活水平,又不額外增加地球的負擔。
“你必須是妄想狂一般的埃隆·馬斯克,才會以為我們可以改造火星并離開這個星球,”能源科學家斯米爾(Vaclav Smil)在紀錄片《解碼蓋茨》中談及是否擔心氣候變化時表示,“我們永遠不會離開這個星球。”
但如果自己提出的方案得不到回應怎么辦?
蓋茨準備再努力一點。
在他的書房墻壁上印著《了不起的蓋茲比》的名句——“想必夢想已經觸手可及,幾乎不可能失手。”
這句話的后半段是:“快樂與我們漸行漸遠,它逃避我們,不過沒關系,明天我們將跑得更快,手臂將升得更遠,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們泛舟而上,逆流前行,卻不斷被沖回過去。”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