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 安曼
果粉們注意了!iPhone 12 mini可能在今年的二季度就要停產了!
最重要的是, iPhone 12 mini有可能成為蘋果6英寸以下小屏手機的絕版之作!
近日,據外媒消息,由于銷售數據不理想,蘋果公司或將會在今年第二季度停止生產 iPhone 12 mini。
發布僅4個月的iPhone 12 mini就要面臨停產危機,這恐怕是蘋果史上最短命的手機了……
iPhone 12 mini或成絕唱?
2020年,蘋果最新發布了4款iPhone 12系列手機,分別是iPhone 12 mini、iPhone 12,iPhone 12 Pro和iPhone 12 Pro Max。
數據顯示,在iPhone 12系列中,mini版本銷量最差,甚至不及價格近萬元的iPhone12 Pro Max賣得好,全球銷量僅占 2020 年 iPhone 型號總收入的 6%。而今年1月初的銷售,更是下降到了5%。
(CRIP關于蘋果手機銷售的數據圖)
因此,摩根大通(JP Morgan)分析師 William Yang預計,由于iPhone 12 Mini的需求較低,蘋果可能在2021年第二季度之前減少該機型的產量。
William Yang還預測,隨著iPhone 12 Mini產量的下降,蘋果可能會將重點轉向更暢銷的機型,如iPhone 12 Pro和iPhone 12 Pro Max以及iPhone 11,后者是蘋果迄今最暢銷的設備之一。
此外,分析師還預測,蘋果正在研發第三代iPhone SE,原計劃將于2022年發布。然而,隨著iPhone 12 Mini銷售數據的不理想,蘋果或將重新考慮是否繼續6英寸以下機型的研發。
最輕薄5G手機
曾經降價千元也賣不動
如今又香了?
在國內市場,5499元起的iPhone12 mini,也遭遇了上市即破發的悲慘遭遇。
去年年底,某電商平臺對iPhone12 mini的優惠,最高時曾達到了1000元,跌到和iPhone11的價格差不多,但依然是鮮有人問津。
在iPhone 12 Mini傳出停產之前,該手機在第三方電商平臺上的銷售價格穩定在4859元左右。
但是隨著iPhone 12 Mini即將停產的消息甚囂塵上,國內的價格又反彈至5499元。
不少果粉聽說iPhone 12 Mini即將停產,反而紛紛下單購買。
業內人士認為,iPhone12mini以133克的重量、7.4mm厚度成為最輕薄5G手機的同時,也成為了續航最差的5G手機,這也是造成該機銷量不佳的重要原因。
為了減輕機身重量與厚度,在電池容量上,iPhone 12 mini進行了妥協。該機電池容量僅為2227毫安時,對于游戲黨來說,iPhone 12 mini的電量更是不夠用,在游戲2小時20分鐘左右后,電量便會耗盡。
同時,不少網友反映,使用一天iPhone 12 mini需要多次充電,出門時非常沒有安全感。
“缺芯”引發蘋果股價下跌
高瓴、瑞信紛紛加倉蘋果
北京時間1月28日晚,蘋果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2021年第一財季)財報。單季營收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114.4億美元,創蘋果歷史新高。
但是蘋果的股價卻在1月25日晚間創下歷史新高144.87美元之后,開啟了4連跌。
分析人士認為,2020年12月以來的半導體芯片產能緊張,可能會影響iPhone12等蘋果產品的供貨,進而引發對蘋果未來業績的擔憂。
隨著近日美國各大機構紛紛公布其持倉報告,蘋果的股價又重新開始走強。
高盛一邊給蘋果”賣出“的評級,一邊減倉了蘋果股票。
根據最新美國證監會(SEC)披露,高盛遞交了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的Q4持倉報告(13F)。
前五大重倉股中,蘋果公司位列第三,持倉約6739.3萬股,持倉數量較上季度減少4%。
但是,有人減倉,也有人加倉。根據美國證監會(SEC)披露,瑞信(CS.US)遞交了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的Q4持倉報告(13F)。
據統計,瑞信Q4持倉總市值為2044.06億美元,上季度為1636.91億美元,環比上升約24.87%。持倉組合中新增了598只標的,增持了2413只標的,減持了1092只標的,清倉了285只標的。前十大持倉標的占總市值的15.11%。
按瑞信Q4持倉市值排名,前5大重倉股分別為蘋果(AAPL.US)、微軟(MSFT.US)、阿里巴巴(BABA.US)、標普500指數ETF看跌期權(SPY.US,PUT)、新興市場ETF看跌期權(EEM.US,PUT),分別占倉位比重的2.02%、1.81%、1.74%、1.70%,1.55%。
同時,13F報告顯示,高瓴資本四季度增持超過20只股票,其中包括對拼多多ADR增持2.3916萬份ADS,對蘋果增持30萬股,對華住ADR增持42.8316萬份ADS。
小摩的分析師認為,停產iPhone12mini,對于蘋果來說未必是個壞消息。能夠及時調整銷售戰略,轉向利潤更高的產品,這對蘋果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