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詠儀
編輯 | 石亞瓊
封面來源 | IC photo
北京時間今晚10點半,智能通訊云服務商“容聯云通訊”(以下簡稱“容聯”)正式登陸紐交所,股票代碼“RAAS”。本次IPO中,容聯云通訊共發行2000萬股ADS,發行價16美元,高于指導區間。綠鞋后,容聯共募資3.68億美元。
IPO前,容聯云通訊已獲得多家一線投資機構的青睞,最大機構股東Main Access Limited持股21.56%,紅杉資本持股20.75%,此外還有摯信資本以及Prospect Avenue Capital(PAC),分別持有14.91%以及4.94%的股份,CEO孫昌勛則持股15.21%。
成立于2013年的容聯云通訊,是國內最早一批扎根云通訊領域的廠商,亦是這一領域中體量最大的服務商。容聯為企業提供包括短信、語音、云聯絡中心、融合通訊等產品和能力。截至2020年9月30日,容聯團隊超過1000人,擁有超過12000家企業的活躍客戶群,客戶凈客戶保留率達到95%,其主要客戶覆蓋電商、教育、金融、生活服務等領域。
從通訊送水人到全能力平臺,去年營收預計近7億元
容聯所提供的服務,相當于做企業和運營商之間的通訊“送水人”。簡單來說,容聯服務的是千千萬萬個網頁、app、PC端中和“你”溝通的模塊,以及公司內部協同辦公的各類通訊場景。比如,用滴滴打車時司機和你是以匿名電話的形式溝通、教育機構給你發信息、上班時你用公司系統和客戶在QQ對話框上談需求等等。
還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人們用短信、電話交流,企業內部則由一臺臺專線電話串聯起來,造就了Arvaya、Genesys等企業級的通訊設備服務巨頭。后來,互聯網以及云計算產業的飛速發展,則帶來了更多元的通訊方式(在線語音、視頻、直播、即時通訊等)。但歸根結底,這些互聯網帶來的溝通方式底層都還是由運營商們支撐著。對于一個公司來說,若要自己整合信息、語音、QQ這些模塊,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
因此,容聯的產品底層連接運營商,運營商上面則是PaaS層,將語音、短信、音頻等通訊能力打包成api。開發者和企業通過開放平臺,將API嵌入到自家的Web、桌面和App上,從而使用通訊能力。在收費模式上,容聯基本是按調用量收取費用。
從提供的服務來看,當前美國市場已經分化出CPaaS(語音、短信等)、CCaaS(云聯絡中心等)、UCaaS(融合通信,如IM即時通訊、視頻與會議等)三個成熟的細分領域。市場中的玩家大部分為提供單一能力的廠商,而容聯則是走全產品路線,三個服務都提供。
據招股書,容聯云通訊在2018年、2019年營收分別為5億元和6.5億元;2020年前9個月營收約為5.09億元,相比起來2019年同期營收則為4.26億元,增長19.4%。由于容聯云通訊每年營收都是第四季度最高,可預估2020年第四季度營收預計超過2億,全年營收將超過7億元,是這一領域營收體量最大的國內廠商。
梳理容聯的發展路徑,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首先是在2013年到2015年間,容聯以CPaaS業務(語音、短信等)抓住新興的細分市場快速迭代產品,完成早期技術積累和市場壁壘建立。之后,容聯再從PaaS拓展到SaaS層,從而確定了全產品路線。
成立初期,容聯云通訊可以說是乘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打下CPaaS的江山。2013年,4G牌照正式發放給三大運營商,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8%,APP生態飛速發展,包括O2O、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和混戰催生了大量的云通訊需求。容聯正是在當年這樣的背景下快速扎到O2O、出行等新市場中,讓產品跟隨賽道需求快速迭代,積累了大量的中小客戶。
據36氪此前報道,從2013年到2015年底,容聯以以年均7倍的速度增長,在2016年營收已過億元,累計擁有超過20萬名開發者和5萬家企業客戶,客戶包括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百度、360、小米等知名企業。
在穩定了PaaS的基本盤后,容聯做了兩件事:拓展產品厚度,從PaaS逐步發展到CCaaS和UC&C業務,以及全面轉型大客戶。
通過對“容聯七陌”“淘金云客服”等云客服SaaS廠商的收購或投資,容聯切入了CCaaS(云聯絡中心)的中小客戶群,并且七陌也會提供包括客服+營銷工具和服務。容聯自己則先在金融領域打開CC的大客戶市場,打磨大客戶解決方案“容CC”,從而建立了覆蓋中小客到大客的CC產品服務體系。除了提供SaaS服務,容聯也會切入到客戶的核心業務環節系統中,提供增值服務。
在轉型大客戶的過程中,容聯有的放矢地在產品層面進行精簡,比如在UC方向上戰略性縮減公有云IM和面向開發者的服務。
這一決定也最終也讓公司實現了大規模增長。據招股書,從2018年開始,容聯的營收即超過5億元,并在后續保持穩定增幅。
轉型大客戶,全產品路線是必然
從2013年到今天,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云通訊領域的發展趨勢也證明了,容聯要想做大,產品間相互融合、擴大產品線是必然選擇。
首先是國內新興市場客戶群的波動性,比如O2O、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洗牌期來臨,對當時以中小客為主的容聯來說,是巨大的風險。
其次是PaaS層的盈利問題。容聯創始人兼CEO孫昌勛在36氪此前的采訪表示,若對標美國,行業大背景不同,美國的運營商多為民營企業,競爭較充分,做運營商資源的云化業務利潤也豐厚,比如Twilio的語音和短信毛利在今天還能在50%以上;而國內利潤相對較少,隨著運營商近年來入局PaaS市場,PaaS層盈利的天花板很快來臨,創業公司想要做大,必須往應用層走,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來源:艾瑞咨詢
回到國內,在容聯成立初期,云通訊市場方興未艾,玩家們各守一方。同領域中,比如環信只做IM(協同通信)、云之訊重點在IP落地,融云則專注為app提供IM服務。
整個賽道發展到后來,玩家們的成長路徑基本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專注提供某種特定細分能力,將產品做到極致,比如在去年6月上市的聲網,主要提供音視頻實時互動能力,屬于CPaaS(Communication PaaS,通訊平臺即服務)的一個子領域。另一種則是走全產品路線,包括短信、語音、視頻、QQ等所有通訊能力,容聯即是后一種路線的代表。
圖源:艾瑞咨詢
但無論是做單一能力還是全產品,當下每個細分領域的頭部玩家都在互相探索融合,IM即時通訊、RTC實時音視頻等界限不再那么分明。典型例子是前不久宣布收購環信的聲網,正是IM+RTC的組合。而D輪后的融云,到現在也發展成為IM+RTC+ Push推送的一站式廠商,覆蓋PaaS和SaaS層。這也意味著,云通訊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
全球市場和容聯的發展軌跡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互聯網通信云創業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中國,并且近幾年頭部玩家,如Twilio、Vonage、CLX Communications、MessageBird等均在通過并購等方式布局全產業鏈。據艾瑞咨詢報告,2015年是全球互聯網通信云資本市場熱度最高的一年,此后億元以上的融資占比整體呈現增加趨勢,領先玩家步入到C、D輪甚至是IPO階段,頭部廠商通過完善自身的通信云能力,另一方面也向應用層延伸,除視頻會議、呼叫中心等通信場景外,更將業務拓展至營銷場景。
要成為中國版Twilio,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Twilio在2016年上市,上市當天股價翻倍,此后股價一路走高。截至發稿,Twilio市值已超過600億美元,不到五年漲了44倍。盡管容聯和Twilio的發展軌跡到現在已經大不相同,Twilio仍以PaaS為收入大頭,容聯的收入來源更為多元,但Twilio的發展軌跡依舊值得參考。容聯若想成為中國版Twilio,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各產品收入貢獻占比統計
上文已經提及,中美通訊市場的本質不同決定了PaaS層的廠商必須尋找利潤更豐厚的領域。容聯的大邏輯也是將PaaS業務保持在穩中有升的水平,再去拓展SaaS層與客戶業務連接更為緊密的增值服務。當前,CPaaS業務占公司收入的5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運營商對公司業務的影響。據招股書,公司在2020年前三季度成本中超過73%是給運營商支付的費用,這對公司利潤率都有關鍵影響。不過,受運營商影響大是這一行業的共同特性,可以作為對比的是,Twilio 2019年的成本支出中超過88%是網絡資源采購。
來源:容聯云招股書
其次,容聯的大客戶數量在持續上升,但客戶留存略有下降,以及客戶集中度值得注意。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容聯分別為125個、152個、173個大客戶提供服務,同比增幅明顯,而客戶凈留存率(DBNRR)分別為135.7%、102.7%以及94.7%,略有下降。在招股書中,容聯的解釋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減少了使用量,以及某些行業受監管影響規模縮減,導致客戶部分流失。而在集中度上,容聯十個最大的客戶貢獻的收入比例自2018年的27.7%下降到現在的20.8%,已有明顯改善。
虧損也是市場較為關心的問題,但在當下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包括Twilio在內的很多云通訊服務商到現在也都尚未盈利,容聯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9個月的凈利潤分別為-1.55億元、-1.83億元、-2.70億元。不過,考慮到通訊行業回款集中在四季度,疫情又延緩了大客戶的交付和回款速度。并且容聯近年來投入大量資源在新業務研發中,可以看作是市場開拓期的戰略虧損。
在市場競爭層面,在上市前,就有專注RTC的聲網正式宣布收購IM廠商環信,盡管聲網和容聯的市場側重點不同(一個是針對面向C端提供服務的應用,如直播、游戲等,后者則是偏B端業務應用和內部協同),但兩家實際上都屬于CPaaS這一領域,聲網環信兩家聯合無疑延展了其市場布局,對走全產品路線的容聯會造成一定壓力。
即便如此,一些利好因素仍讓容聯上市后的發展值得期待。
從市場來看:
國內云通訊市場呈快速增長態勢,全球云通訊市場也是一樣。研究顯示,2015年至2019年,國內云通訊市場規模以21.7%的復合年增長率增至357億元,預計至2024年,市場規模將增至1015億元。據艾瑞咨詢,2019年全球云通訊市場規模達到24.5億美元,中國市場占比超過50%。并且,當前全球正處于從4G邁向5G的關鍵節點,預計到2023年全球互聯網通信云市場規模將達到133.5億美元。根據中投公司的報告,當前中國企業云通訊的滲透率還很低,許多企業的硬件設備已經接近3-5年的替換周期,這也為容聯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投資者層面,國內外市場對云計算公司仍保有強烈信心,2020年云計算市場市值已經突破了1萬億美元,增長率達45%。從同領域的公司來看,Zoom、Twilio、Zendesk、RingCentral、Agora等云通訊廠商自上市以來股價均獲得數倍到十幾倍不等的增長。盡管ps倍數甚至到達了令人驚訝的數百倍,但在疫情的漫長影響下以及5G等新技術的快速落地,投資者們事實上是在買云計算市場未來五到十年內的未來發展,市場仍是向好的。
從公司本身來看:
作為國內第一家主打全產品路線的云通訊廠商,容聯入局早,并且和國內運營商、渠道商等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合作網絡。在客戶層面,容聯當前服務以大客戶為主,2020年前9個月里,大客戶貢獻了容聯收入的75.7%,同比去年客戶數量亦有增幅。
未來,國內大客戶依然是付費意愿和能力占優的客戶群,在采購習慣更偏向于整體解決方案,容聯的全產品路線是適應市場發展需求的。而招股書上顯示,容聯當前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客戶使用容聯超過一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仍有交叉銷售潛力。項目制收入上同比去年增加了89.1%,主要來源于項目中含有的復雜模塊和需求越來越多,這也進一步說明,容聯服務大客戶的深度進一步增加。
在新增長曲線方面,容聯已有布局和成效,將產品持續深入到產業,提升和客戶的業務綁定能力,是提升利潤的有效手段。2017年,容聯就發布了IoT協議以為更多客戶的設備提供支持,而從2019年開始,容聯即大力發展CV(視覺識別)等AI技術的應用投入,當前已經切入了諸多產業園區、工業等物聯網場景,比如對化工園區的設備情況進行機器監測識別,從而進行生產安全管理等。
容聯云通訊亦對36氪表示,當前在容聯內部,以CV為方向的UC業務是上市后容聯發展的重點,自2019年以來,這一部分業務已經商業化落地,并已經帶來規模收入。招股書上顯示,包含IoT在內的其他收入在2020年前三個月收入增長了超過100%,是未來值得期待的新增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