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繩索,牽系著兩個人,硬從黑暗中跑出了一束光。
4月11日,無錫馬拉松賽事現場,44歲的劉海軍和28歲的塔拉在“何亞君助盲團”志愿者的陪伴下,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兩名視障跑者在馬拉松賽道上奔跑,長度42.195公里。
從按摩師傅到馬拉松運動員
劉海軍的世界漆黑的可怕。
8歲時,一場高燒燒毀了他的眼底視神經,隨后他的視力逐漸減弱。到20歲,他已經近乎全盲。劉海軍在家排行老三,自從失明后,全家人都對他愛護有加,父親更提出了要一輩子養著他。但看著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們逐漸開始外出務工賺錢,一直賦閑在家的劉海軍終于坐不住了,他開始背著家里人偷偷去干一些零活兒,從賣冰棍、篩豆芽再到倒賣蔬菜,盡管利潤微薄,但劉海軍也樂在其中。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海軍從收音機里聽到了當地工廠招工信息,并且可做長期工,年輕的劉海軍想也沒想就去了。但工廠負責人卻告訴劉海軍,由于他不會盲文,沒辦法招他來做活兒,建議他抽空學一學盲文,可以考慮去做盲人按摩這個職業。心里憋著一股勁兒的劉海軍找到了當地的澡堂師傅,開始做起了學徒,并在閑暇時間學習了盲文。
1997年,離開老家的劉海軍來到了哈爾濱盲校學習按摩,畢業后留在了當地按摩店做盲人按摩,這一做就是10年。2007年,一直想去大城市闖闖的劉海軍,只身一人來到了北京,靠著在按摩店打工,他留在了北京。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海軍的同事向他透露在北京奧森公園有助盲團,想帶他去看看。終年按摩店出租屋兩點一線的生活讓劉海軍變得更加內向,渴望走出封閉世界的他跟著同事來到了奧森公園,并在何亞君助盲團志愿者的幫助下開始跑步。
與普通人跑步時不同,盲人跑步時身邊需要志愿者陪同。志愿者就如同盲人的眼睛,通過一條細細的盲繩,帶領著盲人感知前路的方向。
劉海軍說,他們這些做按摩技師的盲人朋友。通常每天工作到深夜,然后喝酒睡懶覺,十幾年如一日,漸漸地身體就變得很差。自從加入了助盲團,劉海軍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模式。晚上不再熬夜喝酒,甚至要盡可能的早睡,然后早起晨跑。
加入何亞君助盲團后,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每周三、周六的清晨總能看到劉海軍跑步的身影。
從最初的走走跑跑完成三五公里,再到半馬甚至全馬,劉海軍成了名副其實的“跑友”。他甚至將自己比作一只蜻蜓,一直朝著夢想飛行。而劉海軍近期也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小目標,他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報名了4月11日的無錫馬拉松,這也是他第一次參加正式的馬拉松比賽,劉海軍希望和團隊的小伙伴們一起奔跑在無錫的馬拉松賽道上。
“我們團隊中有個60幾歲高齡的大姐,每年還在堅持跑馬拉松。我才44歲,以后要跑的路還長著哪!”劉海軍說。
“我沒有被社會遺忘”
說起跑步,28歲的塔拉是無意當中接觸到的。來自內蒙的他自幼患有母系遺傳疾病導致視神經萎縮,一直以來視力極其微弱,17歲開始近乎全盲,至今僅能感受到微弱的光感。
由于作息不規律且長期不運動,有段時間塔拉的血脂、體重不斷升高,朋友就建議他加入自己常去的助盲團,與志愿者和盲人朋友們一起鍛煉。2020年秋,塔拉來到了奧森公園,當時的他既興奮又害怕。一方面他從來沒有在這么多人面前開口說話,另一方面他又怕在跑步途中會發生意外。
何亞君助盲團的志愿者們似乎看出了塔拉的緊張,不斷地安慰著他,鼓勵他勇敢邁出第一步。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是如此微妙,在志愿者們的鼓勵下,塔拉最后還是鼓足勇氣,用自己的速度感受路邊所有的聲音,享受著屬于自己的那份寧靜。
從那以后,塔拉愛上了跑步,并且也成功從160斤減重到130斤。在重新恢復健康的同時塔拉更愛上了那種堅持自己、挑戰恐懼的感覺。
“其實盲人不僅可以跑步,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塔拉說以前的自己時常會感到茫然若失,生活在苦悶之中。而在跑步的瞬間他突然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活力,他認為盲人也有很多潛力可以去釋放,他們并沒有被社會遺忘。
塔拉每周都會去兩到三次奧森公園,凌晨5點起床,坐地鐵到公園參加7點開跑。每次跑步少則五六公里,多則二十幾公里,都是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完成。“有一次實在堅持不下去了中途想要放棄,陪跑的志愿者石老師不斷地鼓勵我,跟我說,哪怕慢慢跑,也不要放棄。在跑步途中遇到了什么新鮮的事物好看的風景,石老師也會跟我去描述,試著讓我一起感受他看見的美好。”塔拉說,他與石老師就是這么相互支持著,最后邊走邊跑地完成了20公里的全程。
“如果我能夠一直留在北京工作的話,我肯定會繼續在助盲團跑下去。”塔拉說,為了幫助他完成跑全程馬拉松的愿望,志愿者特意幫他報名了無錫馬拉松,希望他能夠親自去感受一下比賽現場人們的掌聲與歡呼聲。
“我必須把他們帶到終點”
俞德海與助盲團的緣分,是在一次跑馬拉松的時候“讓”出來的。2015年,他在參加北京馬拉松比賽的過程中,時不時地總能聽到身后有人在說:“請讓一讓。”他本能地讓開了身體,然后就看到有志愿者在用一根盲繩牽著盲友在跑步。出于好奇,他在賽后通過網上搜索最終找到了這個組織——何亞君助盲團,并由此開啟了人生中又一段美好旅程。
“我當時特別想加入這個組織,所以我在那次全馬比賽后的一個月內就加入了。”俞德海回憶稱,那時參與助盲團的志愿者并不多,每逢周末活動時只有十余人趕來,但他仍然樂在其中并堅持至今。
從普通志愿者到參與團隊管理,再到如今的團隊骨干,俞德海在助盲團中一干就是6年,在這過程中,俞德海已陪伴盲友跑完10余次全馬,奔跑里程超過1萬公里。而在俞德海看來,陪伴盲友跑過的每一段路,都是相互給與的過程,不僅盲友得到了實際幫助,志愿者們也從中受益良多。
“自己一個人跑的時候有可能會放棄,但是一旦盲友有需求,我們馬上就覺得自己充滿了斗志和希望。”俞德海笑稱,在助盲團的幫助下,很多盲友的全馬水平突飛猛進,這也使得志愿者團隊要在“私下”用功,以滿足盲友的高水平需求。“雖然這一過程苦且難,但沒有一位志愿者打過退堂鼓。”俞德海自豪的說,“那是一種油然而生的責任感,我必須要把盲友帶到終點!”
事實上,作為助盲團的骨干成員,俞德海幾乎放棄了原本體面的律師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助盲公益事業中,而促使他堅守至今的理由樸實且真誠——因為愛。俞德海表示,唯有內心百分百的熱愛公益的人,才能把這份事業做好并堅持下去。
更令俞德海欣慰的是,這份愛還在快速傳遞中,它正感染著更多像他一樣的普通人。俞德海介紹稱,在助盲過程中,他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攜家人、子女一同參與其中,助盲團已成為普及價值、教育后人的平臺。“現在團里的志愿者最小的只有8、9歲,希望在家長的帶領下,這些孩子也能夠切身的感受一下人與人之間的幫助,感受這種愛的傳遞。” 俞德海說。
現如今,何亞君助盲團已經累計組織近百位盲友,參加了全國各地舉辦的上百場馬拉松比賽,團隊成員接近2000人。不僅如此,在愛心企業的助力下,助盲團也將與盲人跑者一同走向更大的舞臺。在4月11日開跑的無錫馬拉松賽事中,劉海軍與塔拉將在京東運動的幫助下“圓夢”,作為此次無錫馬拉松的合作伙伴,京東運動全程為他們以及所有賽事志愿者提供贊助,希望以實際行動為盲人跑者增添信心。
“當我們得知何亞君助盲團想要參與此次馬拉松的時候,我們感到非常震撼,你無法想象他們為了參與馬拉松賽事,要比常人多付出多少努力。”京東運動相關負責人稱。
為此,京東運動與北京何亞君助盲團專門發起了線上活動,參與者可以在線上申請加入京東云運動&北京何亞君助盲團,即可參加4月11日京東云運動助盲公益跑活動。
“馬拉松是每個人的權利,只要熱愛,所有人都可以參加馬拉松。我希望有一天能在北京舉辦一場盲人馬拉松賽事,邀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盲人馬拉松愛好者參加,這是我畢生所愿。”俞德海說,只要時間和身體條件允許,他會一直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