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國務院新聞辦3月3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入貫徹“十四五”規劃,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有關情況。
近日校外培訓機構整治的消息傳出,引起資本市場震蕩。教育部是否會出臺一些新的措施?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發布會上介紹,今年教育部把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列入重點工作任務,將會同有關部門按照系統治理、標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加大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力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今年1月底,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召開2021年教育督導視頻部署會。目前,多個省教育廳已明確表示,將“雙減”(即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專項督導作為今年教育督導的頭號工程緊盯不放。
下一步校外培訓機構治理重點將是哪些?亦可從3月31日國新辦發布會看出端倪。
維護義務教育良好生態需要校內課外、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努力,這也涉及隨遷子女上學難、縣域高中建設、招生秩序規范等問題。
從嚴審批培訓機構
校外培訓行業已經演變為線上、線下兩種業態,相應的監管手段也有區別。
從監管角度而言,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最大的不同在于審批環節,設立線下校外培訓機構需要先向縣級教育主管部門申請辦學許可證,而設立在線教育公司則不需審批辦學許可證,只需向省級主管部門備案即可。
呂玉剛在3月30日發布會上介紹,將從嚴審批培訓機構。這在以前曾被納入監管視野。
2019年3月發布的《四川依法治省年度報告 No.5》(下稱“報告”)曾披露一份四川省教育廳研究校外培訓機構整治工作課題組撰寫的報告,該報告介紹未來監管舉措時提到,制定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總量布局規劃,在各地有證有照校外培訓機構規模基礎上,按10%的比例上浮,明確各地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總量。
該報告還提出,暫停新批城區(設區的城市)開辦資金(或注冊資本)少于100萬元、縣(市)開辦資金(或注冊資本)少于30萬元的小型培訓機構。新批校外培訓機構必須堅持“退二進一”的原則,即被吊銷2家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許可證,方可新批1家校外培訓機構。
但四川省教育廳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考慮到各方面影響,該舉措此后并未落地。
抬高校外培訓機構市場準入門檻能收獲怎樣的監管效能?目前在學界存在爭議。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提高培訓機構準入門檻的供給側治理,很可能帶來兩方面問題,一是合規的校外培訓機構經營成本增加,推高培訓價格;二是相當數量的機構轉到地下經營,游離在監管之外。
他認為,從市場角度看,恰恰是降低準入門檻,才能把所有機構納入監管體系,并促進市場充分競爭。這需要轉變過度依賴前置審批監管的思路,切實建立教育備案審查制,對培訓機構進行過程性監管。
創新監管手段
呂玉剛在3月31日發布會上提到,將強化培訓內容監管。
一些地方的“雙減”工作中,校外輔導機構超綱教學、超前教學等行為,將會被重點“關注”。
北京市教委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超綱教學、超前教學的監管是一項難點,首先在于缺少教育教學專家對培訓機構教學內容是否超綱、提前進行鑒別;其次是缺少相應的執法手段,目前主要依賴抽查、暗訪,及要求培訓機構備案教學資料等方式進行。
對此,從國家到地方的“雙減”部署了一條重要手段:設立專門舉報平臺。由家長、學生舉報違規線索,可以實現精準治理。各地“雙減”工作還要求,要定期向社會公布各地舉報和查處情況。
在培訓內容方面,甘肅省高臺縣2021年教育督導工作要點中,“雙減”工作將重點整治校外培訓機構錯誤言論、師德失范等不良行為。
呂玉剛在3月31日發布會上還提到,將創新收費管理方式。
2020年底以來,國內多地陸續出臺校外培訓機構預付費管理規定,明確要求培訓機構把學費存入托管賬戶。
據報道,浙江溫州已經開始試點,銀行推出“教培監管業務”,即培訓機構在銀行開立專門的賬戶,培訓對象繳納的學費放在這個專門的賬戶里,銀行對這筆費用進行監管,根據協議規定分批支付給教培機構。
在線教育監管特殊性
在3月30日舉行的首屆中關村互聯網教育發展峰會上,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介紹,對于在線教育,政府政策基調已從“大力發展”轉向“有序發展”,而且明確其根本屬性為教育。
國家發改委等十三部門2020年7月發布的《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國家發改委等二十八部門今年3月發布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則提出,有序發展在線教育。
劉林指出,政策邏輯出發點首先是惠民生、促公平,與基礎教育高度關聯的校外培訓將重新定位于以公益為主,行業發展不能用市場規律取代教育規律,機構經營不能以互聯網思維覆蓋教育思維。制度環境變化將深度影響行業發展。
他還指出,隨著“雙減”相關政策文件逐步出臺,K12培訓相關教育機構、培訓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將受到重大影響,生存成長空間會被壓縮,集中于K12的大量投資將不得不轉向互聯網教育其他賽道,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重組。
在線教育內容監管存在幾處特殊性。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今年1月接受中央紀委監察委網站專訪時介紹,培訓機構主要采用的是自編材料,許多英語培訓機構使用境外教材。此外,一對一的課程監管難度更大,特別是部分英語類線上機構,外籍教師身處國外,還沒有對在線國際用工監管的政策,教育部門缺乏有效監管的手段。
一名在線教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境外教材被越來越多用于低齡兒童的在線啟蒙教育產品,這些產品主要面向3-6歲兒童,甚至規避了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的《關于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因為這份意見規范的對象是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線上培訓機構。
此外,在線教育與青少年視力及身心健康更加相關。上海市2021年教育督導工作會議就將“雙減”工作、學生近視和體質健康一并納入聚焦的教育熱點難點。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今年2月就指出,當前,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已在我國廣泛使用,電子產品常見于課堂教學、課下作業以及游戲娛樂中,兒童青少年的用眼負擔大幅加重。很多家長對近視認識不足,缺少正確的引導和督促。學生的課內外學習負擔不斷加重,用眼過度。
他強調,要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家長應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
上述在線教育業內人士稱,目前面向學齡前兒童的啟蒙AI課產品,單次課在15分鐘左右,但此外還會有輔導老師講解等安排,一對一產品單課時在半小時左右,小班直播課的時間更長。“對于學齡前兒童的視力影響,也會進入在線教育監管的考慮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