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喜馬拉雅正式發布春季有聲劇片單,近50部制作精良的精品有聲劇將于今年上線。目前,隨著各平臺的IP版權逐漸鋪設到位,擁有海量版權的喜馬拉雅厚積薄發,“以音造夢,合勢劇變”的態勢成型,也預示著音頻內容的“劇變”之年的到來。
2021年,喜馬拉雅全面提高了對全部新上架作品的制作規格,全面往精品、多人、有聲劇方向引導,孵化頭部主播工作室,合作各大配音工作室,與京滬頂級配音演員和演播藝術家。
在“東方故事”,你將聽到由王剛配音的《西游記》、張鐵林配音的《水滸傳》、柳巖配音的《刺客信條:大明風云》……在年輕人喜歡的爆款網文上,《詭秘之主》、《全職高手》、《斗羅大陸》、《萬族之劫》、《臨淵行》等聯合閱文集團的超級IP也將呈現。另外,在已上的《三體》廣播劇之外,《黑暗的左手》、《銀河帝國》等將也將趁熱打鐵登上“大師科幻”板塊。
喜馬拉雅上的“有聲劇”之旅
到底什么叫有聲劇?其實,這個品類是在用戶的創造中逐漸成型的。如果你正在追網劇《贅婿》,也許不知道,早在五年前,喜馬拉雅上就存在一部有聲劇《贅婿》。喜馬拉雅把這部自制作品定義為“多人有聲劇”,但在當時,有聲劇概念不甚明朗,未形成集群化聲勢,零散的有聲劇只在“墻角獨自開”。
總的來說,有聲劇是主要以主播和配音演員通過聲音演繹的有聲戲劇,通過豐富的視聽語言幫助聽者想象人物和故事。它以人物對話為基礎,輔以旁白,并充分運用音樂伴奏、音響效果來加強氣氛。它有劇本,卻區別于有聲書、廣播劇。
回顧音頻平臺的發展線,在早期崛起階段,廣播劇曾經鋪天蓋地,但缺點是沒有旁白,全靠對白推進劇情,相當于無畫面的電視劇,導致受眾面較窄;之后的有聲書,以單人口播為主。
“它是用戶在生產和消費中沉淀出來的,最符合大眾聽感的一種生態。”喜馬拉雅相關人士表示。有聲劇的“前身”可謂是有聲書,幾年前,主播如雅居、鐵三角開始以多人播的形式打破了原本的單播形態,成為圈里的先行者。
由獨家IP開發的自制有聲劇如今已成為各平臺意欲攻占的目標。對喜馬拉雅來說,有聲劇是有聲讀物和廣播劇之間的平衡樣態,基于海量用戶真實的收聽體驗,找到了音頻藝術表現的新的制高點。
“精品有聲劇”新篇章
而“精品有聲劇”是喜馬拉雅為自己定位的方向。它以明星有聲劇、配音大咖參演的有聲劇和頭部主播策導的和有聲劇。業內人士表示,“喜馬拉雅推出精品多人劇是要展現有聲劇‘劇變’升級,以及升級帶給用戶的新體驗、新價值。”
在明星有聲劇品類中,喜馬拉雅已實現可觀的儲備量,如秦昊的《浮生六記》,劉琳的《法醫宋慈》,迪麗熱巴的《風雪追擊》,阿云嘎的《歌劇魅影》,鄧倫的《面具之下》,朱亞文、韓雪的《白夜行》,王剛的《西游記》,張鐵林的《水滸傳》,柳巖的《刺客風云》等等。
而頭部主播策導的有聲劇也是基于喜馬拉雅的海量主播優勢,目前已有梁小漁、沈念如、北冥有聲、喜馬鐵三角、有聲的紫襟等獨家孵化的主播,為平臺源源不斷地供血。如梁小漁策導的《慶余年》有聲劇的配音卡司集聚了20多位聲優出演,在喜馬拉雅上,一人組局,團隊創作的自主合作模式也日趨成熟。
此外,喜馬拉雅還首創"精品4+1"的獨有藝術規格,“精改編,神還原”,“尊原著,留旁白”,“重音效,造場景”,“多人配,樹人物”。在劇本上,喜馬拉雅追求“即不是全改編,也不是全還原”的“精良適度”的打造,而聽覺上,喜馬拉雅也一直在探索角色聲場和后期場景的搭建,在藝術化地逼真還原上下足了功夫。
另外,“求突破,有創新“是其自設的標桿性目標,即對每部作品,要有至少一項獨特的創新點。比如,在廣播劇《三體》中,就增加了毛不易演唱的主題曲《塵海》。
目前,喜馬拉雅每年新上線的播放量超過千萬的精品有聲劇已達1000多部,《三體》、《慶余年》、《雪中悍刀行》、《有匪》等現象級作品已經超過10部。今年,全網的有聲劇井噴不可阻擋,喜馬拉雅將繼續推進優質IP的有聲改編,引領有聲市場生態化的形成。
(圖為喜馬拉雅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