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小學開學季的來臨,校外培訓機構迎來復蘇,北京卻“一波三折”。
剛剛復課不到10天,北京校外培訓機構再次停擺,全面排查的風聲四起。緊接著,北京市教委出面辟謠,暫停校外培訓消息不實。
疑云還未散去。兩會召開、3·15晚會播出,關于校外培訓的討論批評屢次沖上熱搜,退款難等熱點問題在投訴中居高不下,甚至引發全國校外培訓大整頓的猜疑。
線下線上無一幸免
根據疫情形勢,1月下旬北京市曾暫停了全市培訓機構線下培訓活動。伴隨中小學3月1日開學,校外培訓機構有序恢復。
3月5日起,北京各個區陸續召開教育培訓行業整頓會議。3月10日,剛剛復課不到10天的北京線下機構再次停擺。海淀、昌平、朝陽陸續發布教育培訓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不能復課的北京線下機構聞風觀望。
其中,朝陽區一則《關于繼續做好我區中小學學科類培訓機構、外語語言能力培訓機構及與中高考高度相關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停止線下培訓和集體活動的通知》引發熱議,上述三類培訓機構具體復課時間另行通知。
與此同時,北京開始以“四不兩直”方式進行突擊檢查。“四不兩直”即暗查暗訪制度,分別為“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
北京作為全國教育高地,此次面臨的行業整頓,引發全國培訓機構對不確定性的隱憂。
3月12日,針對網上流傳的“北京繼續暫停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線下培訓和集體活動”消息,北京市教委發布聲明稱,此消息不實。全體校外培訓機構,為之松了一口氣。
校外培訓整頓最近一次是在2018年。2018年初,北京市率先啟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
經過第一階段“拉網式”排查后,當時全北京市共排查出校外培訓機構12681家,其中存在問題的有7557家,超過半數。
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整改也開始了。根據教育部專欄“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進行時”顯示,較為集中的整治浪潮一直持續到2019年。
這一輪整治浪潮,線下線上無一幸免。繼2018年11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提到了“強化在線培訓監管”;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又發布了《關于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實施備案審查制度。
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摸排整治了40萬所校外培訓機構。
那么,此次整治的力度或將超過2018年?升學規劃專家梁挺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應該說這次整治力度會超過歷次整頓,包括2018年的整頓。
2018年,治理專項行動主要是針對的“有安全隱患、無證無照、超綱教學”等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2021年,治理的原則是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嚴格治理,對培訓機構的辦學條件、收費管理、營銷方式等全方位提出要求。
梁挺福認為,對比兩次整頓的側重點來看,很明顯今年的治理站位更高、覆蓋面更廣,是市場監管、財政、公安等多部門共同打出的組合拳。
急速擴張漏洞暴露
存在問題所以整頓,整頓也是為了解決問題。
2月23日,教育部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呂玉剛表示,培訓機構“退費難”“卷款跑路”等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嚴重破壞教育生態。
3月15日,《中國消費者報》公布12315大數據,教育培訓在服務投訴數量中排名比較靠前,較2019年上漲約73.34%。南都民調中心消費輿情與公眾生活研究課題組的監測分析則顯示,投訴中退款問題最多,占比高達78.06%。
而北京的這次校外培訓整頓,其中的一個關鍵點,亦著眼資金監管。
2020年,老牌教育機構優勝教育在加盟商、家長、員工的三重擠兌下倒塌。年末,K12在線教育小巨頭學霸君暴雷,家長退費無門。
校外培訓機構資金鏈斷裂,很大問題出在預付費上。憑借預先收上來的現金流,線下機構可以快速開店擴張規模,線上機構可以營銷投放換來更大增長。然而極速擴張,漏洞同時暴露。
疫情影響下,線下培訓機構復課波折、學員流失,加之場地租金、教師工資的壓力,讓不少賬面現金流不到3個月的線下機構相繼倒閉,即使是實力雄厚的大機構也表示壓力山大。
不同于線下教育,在線教育的問題是冒著虧損投入營銷大戰,燒掉的錢則來自于預付費和融資。一旦遲遲拿不到融資,又很難自身造血,就只能在預付費上花心思。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日前在《資本漩渦下的在線教育》一文中指出,資本助推之下,企業競爭加劇、行業內耗嚴重。
2019年12月,《北京市預付式消費市場監督和服務管理辦法》等若干文件出臺,規定按培訓周期收費的,禁止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
與此同時,教育培訓預付資金的監管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開始試點,方式是讓培訓機構將資金先存入銀行。比如天津,要求校外培訓機構應在天津市范圍內選擇1家銀行,開立唯一的學費專用賬戶,向學生收取的學費應繳入專用賬戶管理。
部分地區還采用了繳納固定額度的保證金作為資金監管手段。比如江西,印發的《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設置的意見》指出,培訓機構應及時足額繳存不低于30萬元的開辦資金。
梁挺福指出,校外培訓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既是校外培訓本身固有的問題,也是培訓機構在急速擴張中伴生的副產品。
校外培訓機構首先是盈利機構,為了發展、盈利甚至競爭,就有可能存在資金風險、超前培訓、焦慮廣告語等諸多問題。
校內校外尋求兼容
當然,校外培訓的問題,還需要放到校內校外的全景視野中來看待。
校外培訓怎么就成了剛需?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指出,一刀切的減負政策讓教育需求外溢,是讓校外培訓受熱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陳志文認為,遏制校外培訓機構的無序發展,需對減負的指導思想進行必要的調整,真正落實好區別化減負。對于合理的要求,也需要最大程度在校內解決,而不是把這種需求擠到校外。
不久前以深圳為討論中心,全國各地將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納入行動,在3點半放學后延長課后服務時間,并指導學生盡量在校內完成作業。
校內教學才是學科教育的主戰場,“要堅持眼睛向內抓治理,校內教育教學安排、管理服務要調整、要跟上,切實解決好學校內、課堂內教不到位的問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到。
那么,今后校外培訓何去何從?會徹底消失?
3月15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表示,市教委已啟動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有序恢復的工作,支持符合辦學標準、有益于學生學識和綜合素質提升的校外培訓機構,依法依規開展線下培訓。
需要明確的是,對校外培訓機構的規范和治理,其目的并不是打壓培訓機構,更不是對其“一關了之”。《北京日報》發文指出,目的是通過相應舉措,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形成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共享共治共榮的教育發展新局面。
梁挺福認為,校外培訓與課堂教學兩者應該是互為補充,協調發展。兼容之道,在于滿足多樣化需求與政策鼓勵聯合合作。
培訓機構是學校教育的補充,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比如機器人、編程、溜冰等多樣化需求的存在,也就需要培訓機構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有些服務是學校提供不了的,即使是有條件也不可以做,因為很多是違規行為,學校決不可提供,但培訓機構就可以做到。
對于資質齊全、能夠有穩定的學習環境和優秀師資、有一定實力和規模的機構,則可以根據招標條件與學校合作,豐富校園學習和生活。